三伏来历 三伏的来历

从今天开始,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农历的六月 。有种说法说“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其实 , “伏”的来历和春秋时期秦国的秦德公有关 。
“三伏”之说 , 原自秦人 。《史记?秦本纪》云:“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 。”同书《十二诸侯年表》云:“初作伏,祠社 , 磔狗邑四门 。”秦德公( 前677——前676年)只做了短短两年国君 , 35岁就早逝了 。秦德公即位以后,发展生产,将秦国的国都从平阳(一般认为在今宝鸡市陈仓区阳平一带)迁至雍城(今宝鸡市凤翔区),自后秦国在此设都290多年 。秦德公二年他下令设立伏日,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 。当时的人认为热毒恶气会产生蛊,需要用狗血禳除,把狗杀死肢解 , 将狗的肢体悬挂在城邑的四门,用来驱厉鬼、避邪气 。
一般认为,《秦本纪》中所谓“初伏”,即初于伏时祠社 。因伏祭在夏 , 故称六月为“三伏”,后来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起自秦德公时期的秦国 。在此之前,秦国没有伏天的说法,周朝和其他诸侯国也不存在;在此之后 , 人们特别重视伏天的来临,汉朝初期,朝廷甚至明确要求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伏日,不必求同 。唐朝时张守节《史记正义》云:“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始为之” 。
【三伏来历 三伏的来历】 现在我们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就是秦德公从陕西宝鸡的凤翔开始规定入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