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读后感精选( 二 )


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一种至今也没有明确病因,也没有彻底治疗手段的,残酷的,足以改变人生的,疾病 。本书作者史蒂文 R 萨瓦特致力于研究阿尔兹海默症,通过数年的研究经验撰写此书,分享他所认知以及发现的阿尔兹海默症 。作为科普读物,个人觉得最重要的1是结构性,框架搭出来,清晰明了更利于抓住读者眼球;2是易读性,让想要了解这个领域的读者,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读懂 。这本书全做到了 。作者通过生物-心理-社会学三重结构层层推进,结构清晰明了自然也就更容易读了 。加上描述尽可能简单,没有什么晦涩高深的词汇,不论有没有医学的相关知识都可以读懂书里的内容,不用担心被“医学”内容劝退 。每节的小标题都是一个问句,第一句以“是;否”等最简单的句子回答,然后另起一段具体讲解 。这样的方式让人能够一眼抓住本节讲述的主题,也就更容易读进去了 。内容方面完全没有因为是科普就打折扣,有理论,有作者的想法,有作者整理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清单,也有写给“看护伙伴”,可以拿来直接使用的方法论 。作为科普读物可以说是非常友好了 。特别是本书的序言,作者首先陈述了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简单讲述了工作的意义,介绍了本书的内容 。这部分可以当作简单的讲书稿来看,如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对本书感兴趣,看看序言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科学家,专注研究的同时也有着非常强烈的人文精神 。字里行间不仅有作者对疾病的探索,还有他对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倾注的浓厚感情 。这让研究看起来更有人情味,他绝非把患病的志愿者们当作纯粹的研究对象去观察,而是倾注了更多的尊重、理解和耐心,这份感情也是作者想传递给人们的 。书的前几章是从医学角度讲述疾病,后面更多的笔墨留给了心理和社会学 。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经历着什么?感受到什么?他们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否还有社会体验感?作为家属我们应该怎么做,可以做什么?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会失去一切,如同回到婴儿状态,头脑混乱没有明确的意识,甚至被当作物品看待 。但作者告诉我们,实际上患者还是会有感知的 。他们能够体会到幸福 快乐 悲伤 恐慌和无助 。疾病让人有所失去,但不代表不能创造新的人生经历,产生新的感受 。他们绝非失去一切,漫漫人生,总有一些事情如同刻进我们灵魂深处一般留下深深的印记,哪怕我们看似忘记了一切,也无法磨灭他们的印记 。或许这也是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生病后的患者依然记得自己最爱的人 。虽然这可能有点玄学,有点无脑的感情用事 。但我愿意相信,那些在我们人生中留下最深印记的人和事,早已和我们的灵魂融为一体,哪怕凶猛的疾病也无法将其吞噬 。这是我们与疾病斗争时,拥有最坚定意志的战士,是任谁都永远无法攻克的据点 。在书里作者也说,我们的记忆分三层,疾病或许会剥夺一定的记忆,但代表我们本身的记忆(如职业 性格 尊严)依然维持着我们的人格,不会被抹灭 。我想这也许有点类似所谓的自我本我和超我? 书里作者给“看护伙伴”的指导总结下来可以大致粗犷分为理解 尊重和爱 。这部分不仅是对患者和患者家属,其实面对日渐老去的父母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作者说要给予患者更多的耐心,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慢慢想出表达词汇,努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和父母相处也是这样 。不分年龄,我们都会有话到嘴边又想不起来,这个那个半天一时急得想不起来应该怎么说的时候,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父母 。这时候请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慢慢想起词汇,根据谈话内容给他们一些提示,不要不耐烦的打断他们,甚至干脆拒绝和他们沟通 。有时候我们抱怨父母落后,思想古板,但是不是也因为他们没有接触到这些新时代里的信息造成的呢?(当然有的人就是拒绝接受新事物,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他们就好,理解慢的话慢慢和他们说就好,作为一个逐渐步入老龄化的社会,类似本书的内容真的很适合传达给更多的人 。当然,理论都是完美的,如果是我肯定还是会有对父母有不耐烦的时候 。人无完人,这也是看书里对“看护伙伴”建议时我最先想到的 。长期看护病人是很辛苦的事情,在《看护杀人》这本书中诸多令人悲伤的实例值得让我们关注看护群体的问题 。在思考怎样更好的对待患者的同时也别忘了关心看护者,关心自身 。整体来说,本书作为科普非常成功,内容丰富 结构清晰,能够勾起人的阅读兴趣,阅读门槛也不会太高 。作者有作为科学家的严谨,也有充满爱意的人文关怀 。不论是想了解疾病本身,还是关注这个群体,或者是作为亲历者,在书里都能找到对你有用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