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计划》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贝叶斯是说,不囿于自己的期望 。当习以为常的事情没有发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必哭天抢地,期望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就尽快催动贝叶斯公式修改你的认知合法化你的期望 。
没有任何人、环境、社会有义务保证你的生活符合你的想象,香农爷爷说了(他没说过,我概括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意味着信息量的到来和不确定性的消失,所以为什么不拥抱小概率事件呢?
极度乐观,是说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前进的勇气 。实验失败一百次不会,要解决的问题突然变难很多个数量级不会,解决完人类灭绝问题之后自己要牺牲不会,可以不用牺牲了但突然又要牺牲了不会 。
“我也难受,但我们不会难受太久 。你是科学家,我是工程师,问题我们一起解决 。”
不惧怕说“不知道”,在任何情况下都“试试看”,即使非常迷茫,也会想想办法做点什么……如果你也觉得这太迷人了,那么你会喜欢这本书 。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科学家与工程师精神的赞美诗,“数学不是思考,数学是过程 。记忆不是思考,记忆是存储 。思考是思考,问题,答案” 。作者把“思考”这件事放在最能体现它价值的环境里:未知,在时间和空间里绵延不禁的未知;然后看“思考”在其中熠熠闪光,又如星火燎原 。
那道光真美呀 。
《挽救计划》读后感(九):你救我我救你,智慧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 。
我不知道是不是看科幻小说看的种类不够多,孤陋寡闻,才会觉得这本书算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科幻小说……之一 。
这算是我第一本看过和外星人面对面直接接触的科幻小说(《三体》算不上,因为三体人自始至终也没能和人面对面接触,除了云天明以外 。)
我抱以一点小人之心推测刘慈欣可能是因为无法想象外星人的生理结构和外貌特征,所以干脆没有直接描写三体人 。
但这本书有 。
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像刘慈欣那样认为这个宇宙是黑暗森林,不同星球上的物种也是可以互相交流的,不见面就无法展开故事 。
小说中,作者通过主角视角提出同一物种来源论,对于我们来说数光年算是遥不可及的距离,但从整个宇宙的视角来看,则是近在咫尺 。所以有一种推测,可能某一区域附近所有产生生命的星球,可能有同一个物种来源 。
不过作者并没有在这些理论猜想上做太多的解释,而是在此之上构建了一个两个人(一个地球人和一个外星人)互帮互助拯救自己家园的故事 。
看起来故事梗概似乎比较俗套,但要知道作者之前的出名的处女作《火星救援》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在火星上种土豆求生而已 。
但在作者的幽默感以及强大的想象力下,本来虚构的故事具有无比的真实度,电影感十足,即使物理没有那么好,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可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