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挑战人性》读后感精选( 二 )


而且这本书也很适合已婚人士阅读,比如其中提到的吊桥实验,它告诉我们,敞开心扉互动是爱情最好的润滑剂 。所以说到底,人性是脆弱的,经不起考验的,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应当认真地去呵护我们爱的人 。
《不要挑战人性》读后感(二):《不要挑战人性》:了解20个史上经典的人性实验,去完成自我的成长
人类认识自己,也许就在一瞬间 ,也许仅仅就是一个实验 。心理学是19世纪才开始发展出来的一门崭新的实验学科 。这一学科的理论在这之前,更多来自于哲学,至于思辨,哲学家们的洞见有时是准确的,但更多会有偏差,甚至偏差极大,不然一个性本善、性本恶就争议了几千年还没有答案 。但实验,如果控制精确,就可以带来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些结果用于解释人性,有时更准确、更有的放矢 。潘楷文,知乎特约作者,本身也是心理学专业教员,他与心理学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还原了在心理学史上改变了人类对自我认知最为深刻的20个实验,把它们系统的总结了我们,并根据他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进行细致剖析,再联系现代前沿心理学研究,让我们通过这些实验,通过作者的解析,让我们更了解心理学,更了解人性,更了解自己 。而这些心理学实验,很多都是颠覆我们常识和认知的,结果可能会让我们极为意外,作者也就给它起了一个有着警示性的名字 《不要挑战人性》 。
在这本书中,我们来介绍一下我们最常听说的棉花糖实验 。其实这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对于有孩子的父母来说,都是极为熟悉的,而延迟满足,也成了教育机构追捧的项目之一。但就是这样影响了几十年的一个实验,他的结果是真实的吗?而延迟满足真的是来自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吗? 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实验的一些后续实验,而这些实验,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更无从谈起对于它们结果的了解了,但正是这些后续实验,质疑和颠覆了棉花糖实验的结果 。延迟满足并不一定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心理上的稀缺状态才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因素 。2013年,罗杰斯特大学的查理德·阿斯林领导的团队重新做了一遍棉花糖实验 。而这次的唯一不同是,当孩子们坚持等待了15分钟之后,他们被分为两组,一组得到了第二颗棉花糖,第二组却没有得到第二个棉花糖 。然后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实验,那些没有得到棉花糖的被试者,那有了被欺骗的经历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坚持延迟满足 。而这个实验的结果也就验证了所谓的延迟满足,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任何其他的外界条件的改变,都会改变这一结果 。
2018年5月25日,发表在《心理科学》一篇论文,全部推翻了斯坦福棉花糖实验 。这次实验的样本扩大到了900位,而包括了社会中的各种不同家庭的孩子们 。而得到的结果却非常令人心酸,富裕家庭的孩子一定比贫穷家庭的孩子更能耐得住诱惑,而这就是稀缺性的结果 。对于贫穷的孩子们,他们的心理需求可能更直接,有,就直接吃掉,因为今天可能有,明天就可能没有,对于他们来说,等待的风险远远大于收益。但对于富裕的孩子们来说,即使等不到这一颗棉花糖,可能还有其他的更多的选择,等待着他们,他们更愿意承担风险,更愿意等待,对于他们来说,机遇还有很多 。看到的结果让人很无奈,但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加重要的难题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们的吃喝拉撒,更需要在关系和情感上对他们进行满足。任何方面的稀缺,对于他们的将来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稀缺,要么放弃要么就会不断的追求,疯狂的追求,但这两个方面都是不理想的,放弃也就等于放弃了向上的渠道,但疯狂的追求又会欲壑难填,这也就是在很多爱情中,会有很多人没有安全感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