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反思怎么写?( 三 )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

咕咚教学反思怎么写?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使幼儿明白: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从画面上看,每张画面上的小动物都是黑白色的线描画,线条非常流畅,改变了孩子以往的阅读习惯:孩子们以前看到的都是彩色的画面,而现在看到却是黑白的画面,一下子就能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非常想看下去 。
教学开始部分我采用情景导入法:让幼儿亲自用耳朵听“咕咚”的声音,然后教师扮演小老鼠,做出吓一跳的表情,同时提出发散性问题:“小老鼠为什么会吓一跳?”让幼儿尽情的去想去说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法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他们纷纷大胆猜测,为学习《咕咚》注入了动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教学中我找出重点页面:
1、小老鼠跑遇到第一只小动物:小兔 。抛出问题:A、小老鼠遇到了谁?B、小老鼠会怎样对小兔说?C、小兔害怕吗?D、从哪里看出小兔很害怕?E、小兔会怎样做?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充分想,幼儿充分的说,一步一步,循循渐进,帮助幼儿理解了画面内容 。从而为学习遇到小羊、狐狸等小动物埋下了伏笔 。因为后面遇到的小动物,旁白和对话几乎是重复的语言 。
2、出示大熊:大熊的出现是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孩子们也很好奇 。于是我让幼儿猜:“大熊害怕吗?”孩子们议论纷纷,发生了争执 。这时,我让幼儿观察大熊的表情,通过我的引导,孩子们幼儿共同的答案,继续探究大熊会怎样做?两张重点页面的出示,是本节课出彩的地方,使幼儿学习本次绘本,不仅有了兴趣,而且还有知识能力的提高 。
表演绘本,我给孩子们准备了胸饰:老鼠、兔子、狐狸、山羊、猪、斑马、大熊各一,其余的孩子都来扮演青蛙 。绘本的表演,使幼儿绘本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在说“快逃!”时,把“逃”字都说成了“跑”,是不是孩子对“跑”字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呢?“逃”字太抽象了 。
对于《咕咚》我作为最后本册书的一篇课文讲 。这篇故事告诉了孩子们一个道理:遇事要动脑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
我从课题入手,问“咕咚”这两个字共同的部首 。孩子们回答很好 。我又问,咕咚为什么是口字旁?孩子们愣住了,不知道该从哪里回答 。我联系以前知识,口字旁大多数和“嘴”有关,(比如:叫,喊,唱,吃等,这里我没有复习到,是个缺憾),人会用嘴说话,可是其他物体和动物不会说话,但是他们会发出声音,比如:哗哗是溪流和水发出的声音,呱呱是青蛙发出的声音,叽叽是小鸡……他们都是口字旁 。孩子们有的已经有恍然大悟的表情了,我趁机又问,那“咕咚”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孩子们异口同声:“木瓜!”我问,你呢怎么知道是木瓜的?我提示从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孩子们找到了1段和6段 。我指名读 。突出“高高的”,这里孩子们问到了为啥高高的,不是低低的,我用粉笔做了现场演示 。又重点读“咕咚” 。让他们读了1段又读6段,都读出来了我想要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