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 五 )


有关这份协议,郝麦收进行了再三的思考,考虑到它对儿子的影响,结局是好是坏;考虑到它对家庭的影响,一家三口从此是走向对立还是友好地相处;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它只是个案还是对中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有借鉴、启发的意义 。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家庭生活和父子亲情一直遵循着一成不变的农业社会的情感方式: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相互依赖,彼此都不独立 。因此,亲子协议签订后,它获得的待遇更多的是指责与不满,而郝麦收也成为这场家庭革命的“始作俑者”,背负着“绝情”、“残酷”的父亲称号 。但是,面对着重重的压力,郝麦收却义无反顾地将协议进行到底 。
20岁的郝丁被父亲强制性地推到了社会大舞台,怀着恐惧甚至仇恨的心理、带着内心“少年的屈辱”四处奔波求职 。这其间可谓辛酸多多:当过廉价工,干过体力活,做生意赔得精光,被初恋女友抛弃??如今,9年过去了,郝丁不仅自立自强了,而且成功当上了一名天津《今晚报》的资深广告人,其工资已超过父母收入的总和 。此时,他也终于明白了父亲当时的良苦用心 。这九年,他吃了比同学多得多的苦,但也得到了比他们丰富得多的阅历,最重要的是拥有了超乎同龄人的成熟与坚毅 。几年的闯荡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他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让老人晚年获得最大的幸福 。
郝麦收的实验成活了,用郝麦收教授自己的话就是“父子协议”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从“父子协议”中受益,郝麦收教授将教子故事写成了一本书——《父子协议》 。这一份沉甸甸的协议书,引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郝丁作为独生子从小受到的种溺爱以及郝麦收作为父亲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无奈;郝丁被迫签订双向亲子自立协议后的无助、彷徨、挣扎、磨砺??作为父亲,郝麦收给了儿子无限的宠爱,而被爱的一方郝丁,却漠视这份父爱,凡事总觉得理所当然,不但不珍惜反而肆意践踏,等到一纸协议摆到面前时,才如梦初醒 。这不得不使我们长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郝麦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家教专家,他的家庭教育行动应该引起广大独生子女家长的深思 。亲子关系需要变革,相互依赖的传统观念需要被打破,亲子双向自立协议只是个手段,打破潜在的亲子依赖规则,让现代的独生子女有意识地执行亲子自立,在初期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使亲子关系一步一步转变,它的主要作用还是培养子代的自强自立的能力 。通过郝教授的成功案例,希望家长、学校、社会都能关注和思考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让所有的独生子女都能自主、自立地走向社会大舞台,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