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葬是哪个少数民族,崖葬的简介

1、崖葬的简介崖葬是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也是风葬即露天葬的一种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葬法,包括悬棺葬和崖洞葬 。人们将棺材放在凿出的山崖平台上,或在峭壁上凿孔再打入木楔,木楔上放置棺材,或将棺材放入天然岩洞之中,岩壁上雕刻各种图案,铭文等等 。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 。是风葬即露天葬的一种 。崖葬习俗早在中国古代濮、 越、 巴、僚、汉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 。《临海水土志》对崖葬已有记载 。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 , 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区,贵州 , 广西山区、西江流域,湖南、贵州和四川接壤处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 , 四川东南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云南的乌蒙山区北麓至金沙江边,台湾各岛屿 。据碳14测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40±90年,约当于春秋、战国时期 。及至近代,部分壮族、 布依族、 苗族、瑶族、仡佬族,以及现在贵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湾兰屿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 。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广居于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森林悬置在峭壁之上,或者将棺森林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这中 。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度为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仓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柩,安放尸体 。
依凌纯声先生之说,中国大陆的崖葬主要颂于两大区,处于东南地区的,在赣、浙、闽三省 , 例如武夷山和栏杆山的崖葬 , 约为山越、瓯越、闽越的遗迹,系属古之百越,中国西南的崖葬,为彼等所留的遗迹 。古代濮越民族的生活习性对其葬式产生了深刻的 。纵观中国崖葬的葬具,虽然样式不少,但船形棺是早期的典型形制 。从发掘情况看,东南地区的崖葬棺具的船形虽不如西南地区的显著,但都是用圆筒森林半开刳成,整个棺具极似独木舟 , 这也是船的一种,是舟的原始型 。古濮越人生前善于用舟,死后以船为棺安葬,乃自然之事 。类似情况,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人和越诺人中也有 。由于他们为海岛人家,非船不能生,而以死者生前使用的船作为葬具 。因此船形之棺,应是肇始于独木舟 。
那么,以舟代棺与古濮越人的灵魂信仰有何关系呢?其实,他们是把船作为其灵魂归宿的载体 。以船为棺是濮越人灵魂信仰的产物 。在他们看来,同他们密切相关的船只,会把他们的灵魂载回故乡 , 或驶向另一美满的世界去 。四川船棺有的棺内还有木棺 , 船棺起着椁的作用 。既有函盛尸体,还要外套船棺,这就有力地说明船棺除了具有一般棺的作用外,古濮越人还赋予了其载运灵魂的功能 。
送亡魂到一个适当的处所 , 不让它与活人纠缠,与活人捣乱,最好的办法是把亡魂引到祖先那里去 。古濮越人以舟代棺将灵魂送至祖先的出处的看法,可与古代南方民族的“魂舟”习俗互为印证 。魂舟和崖葬皆以舟船作为死者返回老祖宗那里去的工具,所不同处,魂舟运载的为灵魂,由飞鸟为其'导航';崖葬则是直接将尸体送到悬崖峭壁的岩洞里 。可以这样认为,船棺是魂舟更为古老的一种形式 。

悬棺葬是哪个少数民族,崖葬的简介

文章插图
2、悬棺是什么地方的风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国最具特色和包涵神秘色彩的丧葬习俗要数悬棺 。
悬棺是什么地方的风俗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 , 它曾分布于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已知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内蒙古阿尔山市也被传出存在悬棺,此外,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 。
其方法是将去世之人的棺材安置于人迹难至的悬崖峭壁之上 , 或者停放于天然洞穴之中,或者人工打桩将棺材架于其上,高距地面一般为几十米至上百米,其景观非常令人惊讶 , 而且古人采用这种丧葬方式的目的和手段,至今仍是一个千古之迷 。
僰人悬棺景区位于宜宾地区珙县境内,面积130平方公里 。僰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 。悬棺葬是僰人的一种特殊葬俗 。悬棺在国内分布面较广,但现存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两处,至今在悬岩峭壁上还存放着200多具棺材 。麻塘坝亦称僰人人沟,距珙县城60公里,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峭壁上现存有悬棺160多具 , 距地面一般高约二十五至五十米左右 。苏麻湾距麻塘坝10多公里,在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48具悬棺,可顺水泛舟观悬棺 。
悬棺葬是哪个少数民族,崖葬的简介

文章插图
3、什么是悬棺?中国古代南方的某些少数民族中曾经盛行过一种奇特的葬俗——悬棺葬 。所谓悬棺葬,就是利用人工的木桩或天然的崖洞,把死者的棺木悬置在万仞绝壁之上 。
【悬棺葬是哪个少数民族,崖葬的简介】关于悬棺的产生,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大宁河边有位少年被算定要当皇帝 , 但他必须从某月某日开始,一百天内不得打开大门 。到九十九天,少年家的大门意外地被打开了 。与此同时,他家后园竹林里发出噼噼啪啪的震响,竹子一节节绽开了 , 里面跳出一个个人来 , 又随即死亡 。据说,这本是将来要辅佐少年的文武大臣 。家里人用棺木将他们装殓起来,气愤的少年则用脚猛踢这些棺木 。说来奇怪,一具具的棺木全部都跳腾而起,挂在大宁河两岸的岩壁上了 。这缥缈的传说给悬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
由于悬棺的神秘,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探险者纷沓而至,有的想寻根究底,出于好奇;有的则是冒死求财 。他们在悬壁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
福建武夷山区的悬棺多是船形,人们称为“船棺”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崇安县有个叫张富郎的人到武夷山探险 。他利用类似井上汲水用的辘轳 , 进入放置“木船”的山洞,只见几具尸骨横七竖八的躺在那里 , 最终一无所获 。
清末光绪年间 , 奉节有个大胆的人只身进入三峡口 , 攀上悬崖,取下一个“风箱” 。令他失望的是 , 里面并没有什么传世的珍宝 。
1971年 , 奉节县两个采药人登上江边悬崖,取下两具“风箱” 。棺中保存有巴式铜剑、铜斧,以及汉朝使用的五铢钱等珍贵文物 。
1973年 , 有两个外来人采用荡秋千的办法,经过反复荡动,进入了武夷观音岩洞穴,推下一具棺木,企图盗走,因乡民及时向政府报告,才免于被盗 。
这些棺木,经碳14测定,一般都在2000年以上,有的竟达4000年之久,是商周时期的产物 。人们感兴趣的是 。
当时的生产水平非常低下,为什么要费尽千辛万苦,把死者的棺木悬挂在这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之上?又是怎样安放上去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 。据考证:古代大宁河地区的濮人,武夷山地区的越人,湘西五溪蛮人 , 以及云南僚人,都有此种葬俗 。唐代的《朝野佥载》说:“五溪蛮”的父母死之后,其子女便将尸体放在林外,三年后在临江的高崖上凿一个石龛放置棺木,放的位置越高 , 越是尽了孝道 。宋代朱辅的《溪蛮丝笑》记述南方的某些少数民族 , 人死后先埋在土中 , 隔一段时间再取出尸骨,放在大树或岩穴里 。生居岩洞,死葬岩洞,为南方民族之特有的习俗 。福建、贵州等地的悬棺常常置在傍水的高崖,更是古代南方民族“水行山处”习俗的反映 。
一种意见认为是对死者的尊敬 。悬棺葬的死者大多在部落中有很高的声誉、地位,往往是部落首领 。他们死后,人们还让他们居高临下,俯视山河 。而且棺木放于悬崖峭壁之上,敌对部落无法破坏,野兽也无法侵袭 。对于有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习俗的一些少数民族来说 , 部落首领的灵柩安全 , 关系到部落的兴衰命运,因此,不惜代价地将首领的灵柩进行悬棺葬,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土僚人死后,用小匣装部分尸骨 , “携之至高山山腹大洞中悬之,俾人、兽不能侵犯”,从而表达了对死者的保护和尊敬 。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是祈福的一种方式 。《叙州府志·外纪》说,叙州一些少数民族,对死者的棺材“争挂高岩以趋吉” 。元代乌蒙路宣慰副使李京,曾据其亲自经历写了《云南志略》,说土僚人死后 , “置于千仞巅岩之上,以先坠者为吉 。”放得愈高愈好,坠落则愈快愈好 。为了后嗣子孙的吉祥,只好让尸骨越爬越高了 。
凡是看过悬棺的人,自然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这重达几百斤的甚至千斤的木棺,是用什么方法悬置于陡峭的岩壁之上的呢?据实地考察,这些悬棺低者离地十余米,高者达几百米 , 古人又没有起重机、大吊车等现代化设备,这真是一个令人兴趣盎然却难以索解的谜 。
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
一说是修栈道而运悬棺 。据武夷古越族船棺葬仪习俗,部落首领使用不易腐烂的楠木作船棺,且陪葬品甚多,不愿为人所知,便选择在风雨之夜 , 兼用人力、畜力 , 顺着事先铺设的栈道,把船棺运入岩洞 。据说,现在九曲溪两岸的岩壁缝隙处 , 还可以看到一些残存的木料,很可能是安置船棺后为了确保它的安全拆除未尽的遗物 。但是,一般安装船棺之处乃悬崖绝壁,并无缓坡之处供架设栈道,所以,此说也难以令人信服 。
一说为从上往下悬索下棺 。早在唐代《朝野佥载》中 , 就有“自山上悬索下柩”的说法 。千百年前,古大宁河地带、武夷山都还是原始森林 , 那悬崖绝壁上古藤丛生,为悬索下柩提供了攀岩附壁的条件 。只要从上缒下几个“葬礼先行官”,在洞口预先架设几根横木 , 人们在峰顶就地取材,伐楠制棺 , 然后吊坠而下,先搁在洞口横木上 , 再由“先行官”推进洞里 。此说虽较为可信,但也引起人们的质疑:某些峰顶无法攀登,也不一定有可供制作的楠木 。
一说为从下往上吊装 。已取出的一个船棺,棺盖头部有一道明显的绳勒痕迹,宽约3厘米,似乎是吊装的佐证 。据《武夷山志》载:“成化间有乡人削竹签 , 插仙船岩壁,攀引而上 。”“村民能猿猱者尝登之 , 棺不施钉 , 可开视 。”但此种推想,理由略嫌不足,因为武夷山诸峰的特点是上丰下敛,峰腰洞穴多是朝内斜嵌,吊棺垂直上升不能解决进洞问题 。
还有的说是洪水齐天时的遗物;有的说利用堆土法,即利用地形,堆起土台,棺木进位后,再将土撤去;甚至有的说是架设木架和云梯 。不过 , 对这几种说法,相信的人甚少 。
悬棺葬是哪个少数民族,崖葬的简介

文章插图
4、悬棺是什么地方的风俗?悬棺是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风俗 。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饕嬖谟诟=?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等县 。与珙县悬棺葬并存的还有崖画 。各地发现的县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 。
悬棺的含义
属崖葬中的一种 。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人在崖下可见棺木 , 故名 。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 , 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
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 。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 。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 。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 , 其上装饰繁缛 , 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
悬棺葬是哪个少数民族,崖葬的简介

文章插图
5、悬棺是什么名族的习俗啊?悬棺 , 是古代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生活的人采用的最多的一种祭祀方式,其方法是将去世之人的棺材安置于人迹难至的悬崖峭壁之上 , 或者停放于天然洞穴之中,或者人工打桩将棺材架于其上 , 高距地面一般为几十米至上百米 , 其景观非常令人惊讶,而且古人采用这种丧葬方式的目的和手段,至今仍是一个千古之迷 。
僰人悬棺景区位于宜宾地区珙县境内,面积130平方公里 。僰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 。悬棺葬是僰人的一种特殊葬俗 。悬棺在国内分布面较广,但现存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两处,至今在悬岩峭壁上还存放着200多具棺材 。麻塘坝亦称僰人人沟,距珙县城60公里,南北狭长 , 东西两侧奇峰挺拔,峭壁上现存有悬棺160多具,距地面一般高约二十五至五十米左右 。苏麻湾距麻塘坝10多公里,在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48具悬棺 , 可顺水泛舟观悬棺 。
“僰人悬棺”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凿而成 , 或选择最为险峻的悬崖石瘗葬,棺木仍裸露于外,或在绝壁上凿孔,插入木梁,架棺于上 。悬棺离地面数十米至一百多米 , 迎风挺立,俯视下苍 。按古僰人的意思,悬棺入云,是吸日月之精气 。在白云乱绕;高耸入天的奇蜂陡壁上,我们还能看到“僰人悬棺”,这些悬棺已经在高高的空中悬挂了数百年,经历着岁月的剥蚀,经历着风风雨雨,至今仍牢实地迎空展示着 。
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处悬棺的制式相同,其悬置方式有3种:一是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 , 架棺于上;二是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利用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置棺于内 。棺内的殉葬物品,系明代制作的生活用品 。置悬棺的岩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 , 线条粗犷 , 构图简练 , 形象逼真,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 。悬棺离地面高度一般在26-50米之间,高的可达100米 。至于僰人为何采用悬棺安葬死者,他们又是如何将沉重的棺材安置到悬崖上去的 , 至今还是一个有待解开的谜 。
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 。属崖葬中的一种 。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 。“悬棺”一词 , 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 。
古人施行悬棺葬的用意,是为了“死不落土” 。
纵观悬棺葬遗存的分布,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上,表现出行悬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处”的特点,而葬具形式则以船形棺和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为主,如果再结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种情况综合分析,悬棺葬习俗当属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 。这些习于水上生活并以善于造船和用船著称的民族笃信 , 祖先死后,鬼魂虽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个世界,但并未离开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仍将与自己家人和后代长相厮守 , 并保佑他们繁荣兴旺 。所以船形棺或独木舟式的棺具之主要涵义并不在于如有些人认为的是普渡灵魂回归故乡或驶向彼岸世界,而在于满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于将棺木高置于陡崖绝壁 , 则是尽量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这样才能使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并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赐福和保佑 。
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 。属崖葬中的一种 。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 。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