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知识点,高中地理最基本知识点

1、高中地理最基本知识点一.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 , 北顺南逆 。
②周期: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 。
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 。
⑵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 。
④地理意义:⑴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⑵产生时差时 。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北右 , 南左 。
2.地球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
②周期:一个恒星年,为365日23小时9分10秒 。
③速度:近日点速度比较快,远日点速度比较慢 。
④地理意义: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⑵昼夜长短的变化 。⑶产生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 。
3.时间早晚判断: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 , 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 , 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京都相差15°,时间相差一小时 。
4.时差计算: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 , 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
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 , 东加西减 。
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①春秋分:⑴全球昼夜平分;⑵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
②夏至日: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 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 。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③冬至日: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 , 南半球相反 。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二.简易天气系统
1.锋面
冷锋
暖锋
大气系统图
雨区位置
峰后
锋前
大气特征
过境前
气温高 , 气压低 , 天气晴朗 。
气温低,气压高 , 天气晴朗 。
过境时
雨雪天气,伴有强风 。
连续性降水、雾 。
过境后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转晴 。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转晴 。
天气实例
春季沙尘暴;
夏季暴雨;
冬季寒潮 。
2.气旋
天地系统
低压(气旋)
高压(气旋)
示意图(北半球)
小结(北半球)
风向: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 。
多阴雨天气;
逆时针辐合 。
风向: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 。
晴朗、干燥;
逆时针辐散 。
天气实例
台风:有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 。
伏旱;寒潮 。
三.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四.洋流
1.洋流的分布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冬至的知识点,高中地理最基本知识点

文章插图
2、每年的12月21日是冬至吗?很多时候 , 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一号就是冬至的时间,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冬至节是每年公历的十二月二十一号到十二月二十三号之间,并不是就是在十二月二十一号,不是那么固定在那一天 。
关于冬至 这些您得知道
2020-12-21 09:15?光明网
市民韩女士:12月21日是冬至,也是“进九”的第一天,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气,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请专家介绍一下,冬至以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冬季生活点题服务”专栏采访人员:市中医一附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孙庆提示 , 冬至除了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外 , 同时也是养生的重要日子 。关于冬至的这些知识点 , 市民一定要知道 。
养生滋补别盲目
到了冬至 , 也就到了冬三月闭藏之季,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此时适当进补,可调节和改善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防病和治病的作用,所以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 。然而,“三九进补”并不是说就要吃人参、鹿茸等滋补的食材 。
由于冬至过后气候寒冷,室外空气干燥,再加上室内有暖气,更容易伤人体津液,使人嘴唇干裂、咽干声嘶、口苦干咳,皮肤干燥甚至皲裂 。因此冬至过后,切忌乱用补药进补 。可以吃一些性温热的食物以保护脾肾,比如大葱、洋葱、山药、桂圆、栗子等性属温热的食物;高蛋白、低脂肪、多糖的香菇;味甘、涩,性平的莲子 。
日常起居防感冒
目前是流感高峰期,除了老人、儿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肾病患者等有基础病的人群也很容易“中招” 。在这个季节 , 要注意个人卫生,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次数,饮食清淡,坚持锻炼,规律作息 。除此之外,每天可以用热水泡脚 , 以改善足底部的血液循环 , 驱寒散风、预防感冒 , 但要注意泡脚的时间不能过长,水温要合适;还可用艾灸灸双侧足三里穴;按摩太阳穴、大椎穴、迎香穴、风池穴等穴位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 。如果自己找不准穴位 , 也可以通过推拿双颊、按揉鼻侧及颈肩等,进行简单的头面部按摩 。
今年12月21日这一天冬天,但每年冬至时间并不固定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 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 , 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 。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 。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
冬至没有固定在一天里 , 不过固定在一个时间段内 , 通常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也就是说冬至的日期不是12月21,就是12月22日或23日 。
冬至的知识点,高中地理最基本知识点

文章插图
3、冬至的地理知识点学科知识】冬至地理常见知识点,必看(转)!河南中考2017-12-22订阅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 , 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如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纬2°33’)这天的白昼达11小时59分,海口市约为10小时55分,杭州市为10小时12分,北京约9小时20分,而号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纬52°58‘)也仅有7小时34分 。冬至过后 , 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开始“进九”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 。”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 。如在四川、山东滕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 , 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
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 。冬至这一天 , 我们所在的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 , 比南半球少了50%,同时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
同时,冬至也是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 。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 , 而且从冬至这天开始“进九”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
【冬至的知识点,高中地理最基本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
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 。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 。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 。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全球热量分布变化 。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带动行星系的南北偏移 。
3.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冬至的知识点,高中地理最基本知识点

文章插图
4、求高一必修一人教版地理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 , 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 , 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 , 太阳直射南半球 , 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 太阳直射赤道 ,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 ,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 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 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 , 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 , 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 , 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 , 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 , 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 , 冷空气下沉 , 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 , 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 , 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 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 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 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 , 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 。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 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 , 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 ,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 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 ,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 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降亍⑶鹆甑厍拿芏冉闲 。ㄔ旒鄹摺⒐こ塘看螅?。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 , 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 △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希望大家能满意~
冬至的知识点,高中地理最基本知识点

文章插图
5、有关“冬至”日的地理知识,越独特越好 。(要正确的)冬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南的一天,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长度开始逐渐增加,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 。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后 ,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
冬至节气的到来 , 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冬 。这天北半球虽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 , 比南半球少了约50%;但是,这并不是最冷的时候,所谓“冷在三九、四九” 。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
因而,冬至之前天气通常不会很冷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 , 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四九天” , 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 。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
扩展资料:
冬至节习俗:
1、祭祖: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 , 安放供桌 , 摆好香炉、供品等 。
2、吃冬至团:在南方一些地区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
3、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 , 年年长高 。
4、用九层糕祭祖: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 , 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
5、喝羊肉汤: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冬至
古称“日短” 。冬至这天 ,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一天,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后便开始"数九" , 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 , 所以说"冷在三九" 。
12月21日或22日,是冬至日 。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半球 。因为地球是椭圆形 , 围绕着地轴旋转,而赤道与黄道平面的倾斜角度为30度 , 所以太阳光照射不到北极圈内,所以北极极夜 。该日昼最短、夜最长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 , 反之 , 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