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范文有没有?(11)


清明扫墓为纪念忠臣
那么,清明节扫墓祭祖的风俗又是从何而来呢?郭莲纯说,相传春秋时代,公子重耳被迫流亡19年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跟随他出奔的臣子大多陆续离去,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个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送给重耳吃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
成为霸主的重耳,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便让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仍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柳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留下的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使得晋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百姓为纪念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每逢其祭日,大家都登上绵山进行祭拜,并成为风俗 。后来该节日慢慢演变成为祭祀自家祖先的活动 。
清明节是个混合节日 郭莲纯说,到了唐朝,人们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而寒食节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受不了,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