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典藏的意义,古书收藏的知识

1、古书收藏的知识在各种收藏门类中 , 古书是最早的收藏品之一 。那么古书收藏的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的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
古书收藏的知识
按照图书所有者性质的不同,中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 。
有确切记载的我国的国家藏书起于周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耳(即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馆长称为“守藏室之史” 。到了秦代,国家藏书处称为“石室” 。汉代初年,广征图书,并设立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 。三国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国家藏书处 , 晋沿魏制,国家收藏图书归兰台和秘书两处 。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丰富,但却因朝代的更叠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国家藏书受损 。到元代 , 先崇道贬佛,后崇佛贬道,将《道藏》大统《玄都宝藏》连书带版全部焚毁,以至今日,元《玄都宝藏》只有一二页残片留于世间 。明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兴盛时期 , 不只国家藏书,而分封的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也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 。到了清代,才是中国藏书——不论公藏、私藏——的黄金时代,其藏书规模及其藏书研究都远胜于列代 。
书有水、火、兵、虫“四厄” 。随着时代的发展 , 越古的书收藏难度越大,故善本的范畴也随之后延 。清末藏书家叶德辉说:“南宋人重北宋本,元明人重宋本,国朝收藏家并重元明本 。”从而说明了历代藏书的范畴 。
在中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 , 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字书和历书等 。到北宋,印刷书才逐步取代抄本、写本而成为书之主流,于是隋唐五代及其之前的写本就成为宋人眼中的古书了 。但宋初距今已逾千年,宋之前的古本流传至今已近绝迹 。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才使得今人可以得见晋唐之珍籍,这些珍本今日仍有机会收藏到,有实力的朋友,当然应当买这些遗珍 。
至明代中叶,宋版书就已经是清中藏书家追求之物了,虽然宋代刻书达数万种,但到这时就稀见难得了 。由于宋人刻书态度严肃,刊刻和印刷水平均很精良,所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成了明代藏书家珍藏之物 。当时官府藏书也大增,明正统六年,杨士奇查勘文渊阁藏书 , 编出《文渊阁书目》,著录了图书43200余册,7000余种 。可惜政府藏书疏于管理 , 到万历三十三年再查文渊阁藏书时已十不存一了,再加上明末战争,这些藏书基本上全部毁失了 。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兵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 , 如周王朱和宁王朱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五世孙朱睦桔收购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最有名的藏书家 。
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 , 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 , 著名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叶盛的竹堂,以藏有抄本著称,藏书22700卷 。叶氏尤其著名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 , 章文是: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 , 阁必高 。子孙子,惟学 , 借非其人,亦不孝 。范钦的天一阁 , 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 。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 , 为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藏书楼 。明代其它著名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 。
清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鼎盛时期,无论公藏私藏都发展到了顶峰 。清初皇帝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除翰林院、国子监有大量藏书外 , 内府也分别珍藏了大量典籍,如皇史收藏本朝实录、玉牒与《大清会典》;昭仁殿专收宋、金、辽、元、明的善本;武英殿所刻之殿版书均存于此 。尤其为后世藏书家所追求的是“天禄琳琅”藏书 。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的藏书处,专藏宋元明珍籍善本,到民国年间 , 这些书被宣统挟带出宫,有些流散到民间 。这些书在宫中都进行了重新装潢,五色织锦封面,宣绫包角,尤其一望便知是天禄琳琅之物的特殊处,因其在每册书的封面和封底衬页上都钤上“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五方玉玺,称之为“乾隆五玺” 。天禄琳琅之书大部分都存在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留在民间的已如星凤,藏书家见之自当珍惜机会 。
清代的私家藏书更是藏书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几百位藏书大家,如吴骞、孙星衍、汪宪、汪启淑、鲍廷博、卢文、朱彝尊、卢址、徐乾学等 。尤其著名的大藏书家黄丕烈,他的藏书观点开一代风气之先 , 经他手批跋之书成为后世藏书家追捧之物 。
清代四大藏书楼的出现,尤其是其藏书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
民国藏书无论从藏书方式还是藏书理念,都是清代的余续,也产生了多位大藏书家,如傅增湘、陶湘、李盛铎、周叔等 , 他们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藏书,但是他们在藏书的分类方式上有许多新观点,可供今日藏书者借鉴 。有兴趣深入探求藏书真谛的书友,可读一些他们所著的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方面的专著 。
古今善本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思潮 , 随着时代的变迁,善本书的范畴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西汉到清末,中国总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期间,总计出版了181755部各类书籍,合2367146卷 。这些典籍历经各种磨难,留传至今约有不足8万部 。又由于历代的翻刻和改刻,又产生出不同的版本,而只有在内容、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皆佳的善本才极具收藏价值 。所以首先搞清楚哪些是善本,才是藏书选择的关键 。
朱弁在《曲消旧闻》中写道:“宋次道家藏书,皆校雠三五遍,世之藏书,以次道家为善本 。”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 。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从以上可以看出,宋人认为精加校雠的书籍就是善本 。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基本延续宋之善本标准 。清末张之洞从读书角度谈出自己的善本观:“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道人用古刻数本 , 精校细勘,不讹不缺之本也 。善本三义有三:一曰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 。”当时的旧刻、旧抄指的是明嘉靖前的刻本及明蓝格抄本 。
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专家编撰《全国善本书总目》,制定了《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收录标准和范围》,将善本标准归纳为“三性九条” 。虽然有些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对藏书者来说,这种规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录全文如下:凡是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应是善本 。具体是:1、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2、明刻本和明抄本;3、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刻印的图书;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件,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7、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 , 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9、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的) 。
清版古书收藏的知识
传统意义上的藏书以收藏善本古籍为宗旨,善本的概念因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的取舍而有所区别,但基本上仍是指刊刻精美、流传较少、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高等几个方面,但同时善本古籍的市场价格也随之升高 , 因此追求善本古籍的收藏不但要求有较高的鉴别水平,还需要相当的经济条件 。除善本以外,藏书界还将流传较广、年代较晚或者存世量较大的古籍习惯上称为“通行本” 。通行本这一称谓的历史也很悠久,大概有了善本一词以后就相应而生了 。不同的时代对通行本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明清时期的通行本,今日已成为了善本 。近代的藏书界将清代乾隆朝以后刊刻的一些书籍,包括清末的局本,统称“通行本”,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
“通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清末张之洞的说法,当属于善本求之难得,退而求其次 。实际上清代中期以后有很多藏书家,将私藏宋元秘本翻刻成书,又称覆刻本或者影刻本 。这其中相当多的书籍不但内容十分重要,且形式上也保存了宋、元善本的不少风貌,只是生产年代较晚,流传广泛,历来是“通行本”中引人注目的内容 。其中如黄丕烈刻宋严州本《仪礼郑注》、翁方纲翻刻本《淳熙隶韵》、阮元影刻《古烈女传》、嘉业堂刻本《史记》等,一直为藏书家所珍爱 。清代的翻刻本,目前市场价格大约二三百元一册,价格适中,很有收藏潜力 。目前有些拍卖行中经常推出此类拍本,似当引起重视 。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逐渐向中国传播,其中西方宗教作品通过传教士途径得以输入 。在上海土内湾一带(即今日的徐家汇),开始使用德国海德堡的石印技术,最初是用于印刷宗教宣传品,后为上海点石斋等书肆用来印刷《康熙字典》、《紫光阁英雄谱》等 。石印技术是采用近代的油水分离法原理形成的一种新的印刷方法,不仅印刷周期短、生产效率快,而且有的由于采用照相制版,印刷成品也很逼真,且价格低廉,深受当时学人推崇,很快得以风行 。清末刊行的石印书籍,大部分采用手工纸,单面印刷,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开本很少 。这类书中如《点石斋画报》、《芥子园画谱》等印制精美,艺术价值并不低 。值得一说的还有清末曾用石印技术印刷过一批开本较小的微型书籍 , 如《四书备旨》、《五经》等,大不盈寸,可握于掌中,十分有趣 。晚清的石印书由于产量大,且历来为藏书家所不取,至今价格仍然很低,不过二三十元一册 。但其中有些使用了很白很细的宣纸印刷 。制作精良,有些内容也很有参考价值 , 加之此种石印技术今日也基本废而不用,估计此类书籍今后升值空间乐观,一般初入藏界的书友,不妨从此入手 。
清代刊刻发行的古籍存量非常大,但究其主旨,主要是官刻本、私刻本和书坊刻本三大范围 。坊间刻本是民间书坊业的出版物,此类作品由于刊刻者的水平不一,因此同为坊刻但情况差异很大 。由于坊间书业大部分以逐利为目的,所刻书籍一般粗糙者较多,且彼此翻刻、校对不精,因此历来不为藏书界所重 。但坊刻本中也有一些上乘之作,如南京、苏州等地有些书坊,工匠水平较高,其中如苏州江氏又曾于清晚期开设文学山房,用木活字排印书籍 , 被称为清季活字版收山之作 。又如天津文美斋于宣统时曾刻有《文美斋诗笺谱》 , 套色丰富,刀法精妙,是为清代版画的终结之作 。
官刻本是封建朝廷的地方官署出版物,其中殿版自不必说 。以地方官署而言,由于行政设置不同,又有府、州、县各衙门的不同,清代中期以前,地方官署刻本 , 常注有“本衙藏版”的特别说明 , 此表示其地位的特殊 。此类刻本多为“官箴”或者“则例”、“章程”三类,内容主要是涉及地方行政、居官心得和地方制度 。但由于各地物料不同 , 组织各异,作为研究清代地方出版历史,颇具文献价值 。关于清代晚期的“局本”,其中就有官方组织的,当属官刻本的延续 , 乃由清朝地方官吏 , 冀图振兴经义,讲求国文传统,访求造书,详加精校,刊刻成书以为惠取士林 。此种官书在清末仍有数十家,在清代的出版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另外还有一些“书局” , 则为地方新兴出版机构,有些介之于官民之间,有些全系民间出版机构,如北京的开智书局、四川的锦江书局、上海的同文书局等等,这类书局,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书坊,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兴出版业的前身 。由于书局的情况复杂,对“局本”的评价历来也很有区别,但目前市场“局本”书籍价格仅为每册二二百元,加之其中有很多是内容详实、校勘精到之作,初入藏界的书友如果对此“局本”多有留意,或者会有不少收获 。
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兴起,清代政府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一时期 , 各地翻译引进了大批的西方政治、法律、科学、文化作品 。最初由北京同文馆发端,由西洋传教士主持,中方人士协助 , 由官方组织出版了大量的国际法学作品,如美国传教士丁冠西翻译的《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此后上海的制造局,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下翻译了《法律医学》、《化学鉴原》、《英国水师章程》等等 。此后外国政治、法律和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形成一种热潮,举国上下纷纷效仿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严复主持翻译的《法意》、张相文翻译的《契约论》等 。甚至还出现了林琴南翻译的《黑奴吁天录》等一批文学作品 。这期间大量的西方近代科技书籍被介绍到中国 。在所谓“格致救国”的口号下,北京和上海还陆续出版了一些以宣传西学为宗旨的杂志,其中以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和上海格致书局出版的《格致汇编》最有影响 。这类书籍不但宣传了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而且印刷制作也有很多更新之举,其中有以传统技术雕版印刷的,也有采用石印技术印刷的,甚至还出现了铅活字排印和铜版插图技术 。但可惜这些出版物印刷量一般不多 , 而且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 百年以来 , 被各种公私图书馆网罗了大半,但近来市场上也偶可见到,其价格也在二三百元左右,但往往一露面即为藏界必得之书,可见识货者颇多矣 。
除了通行本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的书坊、刻字店、学校、寺庙甚至私人还刻印了大量的学生识字、讲评经义、唱本小曲和一些阴阳数术及劝善公德之类的书籍 。有人将此统称为“俗本”,此类书籍内容俗败 , 刊刻粗糙,收藏价值不大,目前在各地旧货市场上 , 经常可以见到此类“俗本”,往往已经无数淘选,几成书渣 。对于这种“俗本”,初涉收藏的可选来作为“样品”,但随着藏书经验的丰富,对“俗本”的认知也会逐渐改变 。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书收藏的知识

文章插图
2、保护中国文物,指尖的毫米与千秋施文岚修复古籍的意义何在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应当得到很好保护 。
中国的古籍在历史上迭经水火兵燹等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受到破坏甚至毁灭,现在的古籍与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籍相比已经是万不存一,所以保护古籍就显得更为重要 。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同样适用于古籍 。然而 , 由于保存条件不善,古籍遭受虫蠹鼠啮、霉蚀烬毁、酸化老化等原因形成破损,有的甚至变成无法翻阅的“书砖”或严重虫蛀、絮化古籍 。竭尽全力保护抢救古籍,千方百计地保证古籍安全,已成为当前一项急迫的任务 。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书收藏的知识

文章插图
3、平时我们几乎不怎么看古籍,很多人也不怎么看得懂,请问还有必要保存古 …有必要 。
因为中国古籍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是历史沉淀所遗留的精华 , 中国人民一直都在持续研究五千年不间断的中国历史 。
中国文献古籍浩如烟海,所记内容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 , 都是中华各族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诸多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代仍有重要意义 。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书收藏的知识

文章插图
4、关于古籍文物常识鉴定古籍版本对收藏者的意义重大,版本学是从书籍的字体、纸张、版式、刀法、墨色、刻印、题跋、批稿、印章等方面来研究图书版本的 , 在鉴定一部比较完整的古籍(即全文、序跋、版式、刻工姓名等都具备)的情况下 , 所审阅、考察和判断的古籍版本不仅是文献,也是文物 。鉴定版本是一项实践性、经验性较强的技术工作,其实质就是要熟悉旧书 , 熟悉版本 , 从而能举一反三 。学习版本鉴定方法最好是多看、多比较、多实践,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纸上谈兵是永远行不通的 。还要懂一些金石学、印章、目录学的知识,笔者对古籍版本研究已有10多年了,收藏各种宋、元、明、清、民国版本达500多册 。
在长期实践中,笔者逐步掌握了鉴定古籍版本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套鉴定的程式 , 每当鉴定一种版本,我首先要揭开卷首看一看 , 从字体、版式、纸张的特点来判断一下,是何朝何时所刻,也可以从书名、编著者、校订人的姓名来作参考 , 心中有了底,再考证真伪,详看序跋、目录、卷末、书尾,查找有无牌记、封面、刊工姓名等 。我的鉴定经验是:
字体鉴定 。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刻本字体都有不同 , 如北宋早期多用欧体,瘦劲清秀,丰厚淳朴 。南宋刻字多用柳体 , 工整有力 。金代多用柳体 。元代初期似宋,后仿赵孟兆页体,流利活泼,柔软圆润,官家刻本不惜重金,故字体工整漂亮,而书坊以刻书营利为目的,贪多求快,字体多恶劣粗俗 。明刻本保留元末遗风 , 自嘉靖年起变化成一种横平竖直、横细竖粗、直挺整齐严谨的长方形字体,清刻本多为仿宋体,尤显柔美、秀丽,令人耳目一新,但以后字体变得呆板,字行密集如涂鸦一片,很不雅观 。
版式 。北宋早期多白口,后期左右栏,版心为刻工姓名和字数 , 南宋四周双栏,元代也是如此,只是鱼尾多 , 行间更窄,书口更阔,明初刻本多承元刻版式,内府刻本字大行疏,独具一格 。正德以后仿宋版格式,并且出现毛氏汲古阁刻本的名家雕刻版本,清武英殿刻本最好辨认 。
印纸 。书坊刻本大多用价格低廉的劣质纸印书,官家刻本纸张要好一些,宫廷刻本印纸更好,要分清竹纸、棉纸、麻纸、皮纸的不同,宋刻本主要用麻纸和竹纸,白棉纸印本是嘉靖刻本的特点,万历多用竹纸、黄棉纸 , 清代刻本印纸繁多 。
墨色、刀法 。宋代刻印书籍,用墨比较讲究,墨色浓厚似漆,字黑纸白 , 十分显眼,宋版刻工刀法较精细认真,笔划不苟 。元版墨色较混,刀法生硬而无力 , 明代一些仿宋刻本,形似原版,细加比较,差强人意 。
装帧 。宋代书籍主要是蝴蝶装 , 少有施用装,南宋出现色背装,流行于明嘉靖、隆庆时 , 至万历开始广泛用线装形式 。
序跋、版记、避讳字 。看序跋作者查年代,看版记知坊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各个朝代的皇帝姓名都有避讳 。
题跋 。藏书印章,题跋内容较广 , 清代很多藏书家,精于版本鉴定 , 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他们的题跋多有百年之论,可供后人参考,藏书印章是藏书家钤印在藏本上表示所有权和鉴定意见的信物,以及藏书印章 。
行款字数 。伪本的鉴定 , 如宋嘉定刻本为半页7行,行15字,小字双行,宋代黄善夫刻本为半页10行,行18字 , 注文双字,行24字,四周双边,左有耳 , 耳记篇名 。
综上所述,古版本的鉴定较为复杂,以上只是笔者收藏古籍版本的一些初浅体会 , 供藏友参考
古人读书校书,常常随手在书上记下读校时间,或记下其它感慨 。这种随手写下的即兴文字,就其内容讲,不同于不般意义上的题跋,通常称为手识或手泽 。这种手泽,不仅反映了该书的实际流传情况,而且还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史料 。如被日人收藏的《周易注疏》十三卷 , 共十三册,每一册的末尾都有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第六子──陆子的手识 。其第一册写道:“其月二十一日 , 陆子三山东窗传标 。”第二册写道:“端平改元冬十二月二十三日,陆子三山写易东窗标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末一册,即第十三册的手识:“端平二年正月十日,镜阳嗣隐陆子 , 遵先君手标,以朱点传之 。时大雪初晴,谨记 。”从这些手泽中我们不难看出:①这部《周易注疏》是陆游读过的,陆游不仅读过,还作了句读 。②陆子所标,系“遵先君手标”,也就是他仅仅用“朱点”重复了一下他父新陆游所作的句读 。③陆子称“镜阳嗣隐” , 并且是在“三山东窗”完成读易的 。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书收藏的知识

文章插图
5、古籍的名词解释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
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
古籍定义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 , 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 皆可称之为古籍 。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 。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知识信息;
著作方式;
文字;
物质载体;
文字制作技术;
装订形式 。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 , 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
“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 。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 , 供人阅读 , 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 , 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 , 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 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 。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书收藏的知识】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