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_怎么写?( 四 )


有梦如此
如今,我同我的画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走向成熟,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同时充满了紧张 。因为学业的需要,我离开了绘画班,但我永远不会离开画画 。我像是一地海绵,贪婪地吸收着数不尽的知识和那一丁点儿的快乐时光 。但只要我有时间,闲暇下来必定去画一幅画,享受一下时光的美好 。
【追梦_怎么写?】夏日的蝉声还在奏着,蛙鸣也在和着,清风同雨时不时来捣乱,用来驱散夏日的炎热与烦躁 。我心中的那片大地,在不知不觉中开了花 。如今,我十三岁 。
追梦路上,也许是一路高歌,也许是充满艰辛,但我一定会坚持下去,因为我相信,抵达明天,便是惊喜!

追梦_怎么写?


追梦“诗意语文”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
什么是诗意语文?十年前你如果这样问我,我会回答说:“诗意语文是一种浪漫,是一种曼妙自由的语文,是一种让学生心灵释放的语文 。”我是一个执著追求“诗意语文”的普通教师,如今,你若再问我,我会用王崧舟老师的话语回答你:“诗意语文只能是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也不可能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关照她 。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 前年荣幸获得学校的赠书___王崧舟《诗意语文》,一直反反复复拜读,对于心目中追求的“诗意语文课堂”有了更坚定的目标,一代语文大师对“诗意语文的诠释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而如今,他到了诗意语文最高境界时,他却说,别人若再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呢?他只能回答: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 。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虽然“诗意语文”无法用言语表述,可王老师在《诗意语文》一书中用他的幽默语言、渊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演讲,还是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诗意语文课堂的精彩,看到因为诗意语文课堂带给孩子的自由对话,唤醒孩子的意会、精神的契合、追寻幸福、实现自我的过程 。
王崧舟老师虽然不能用概念来定义“诗意语文”,然而,他却用“诗意语文如何是”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诗意语文的充满灵性的画面 。王老师在“诗意语文七讲”中,首述了“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 。”对于不曾读过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七讲》的你来说,对这些术语感觉很陌生吧?我是个很感性的人,我阅读时,刚接触到这些字眼,也很抵触 。然而,我对诗意语文的追求、探索,激发我的好奇心往下读,现在让我简单地回放王老师演讲诗意语文课堂中的“举象”吧,他举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案列: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 。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教这段话中要抓住哪个词语?不难看出,要抓住“饱经风霜” 。“饱经风霜”是看不出来的,为什么还要抓住这个字眼,理由很简单,这个词能深刻地反映出车夫的身份,进而来体会鲁迅先生对出于社会最低层老百姓的同情 。抓住这个词就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可是方法不同,效果不同 。王老师举了正反两个教学案例,一个是看似简单扎实的教学,却是假象,学生很容易忘却这个成语,现实生活中也不懂得运用,我暂且不举 。另一个案例是这样教学的:第一步,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人,如果有,请举手 。全班三分之二的孩子举手了 。第二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的脸?很厉害,有难度,但前面有了铺垫,有了生活体验的调取,尽管难,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举手了,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他颧骨高高地突出,眼眶深深地陷进去,满脸的皱纹 。老师说,没错,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第二个孩子说:老师,我看到一张这样的脸,他的脸灰不溜秋,头发像一张乱稻草,嘴唇有一道一道干裂的口子、、、、、、第三步,老师说,你们会看车夫的脸吗?会看脸的人有两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看到这张脸,第二只眼睛看到这张脸的背后,你还能从车夫的这张饱经风霜的脸的背后看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车夫家里很穷,有的说车夫为了赚钱糊口,没日没夜的干活等,假如你在现场、、、、、、学生马上说:我会掏钱给他,我会请爸爸帮助,把他送到医院等,这就是诗意语文课堂的举象 。不难看出,诗意语文课堂一定充满着举象,举起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活泼的、具体的象;所有的象都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将文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活学活用, 。说不定,哪天在大街上,孩子看到了类似的情形,脑海里就出现了这个词儿 。就如王老师说的,语文不是学出来的,语文很大程度上是熏陶出来的 。唯有熏陶,才能进入学生的记忆深处,进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成为其生命中的一个要素 。王老师用浅显的案列,让我们感受到举象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不是名人,也不是权威,但我还是要要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呼吁语文老师,不要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背诵那些答案,而是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运用举象、会意、造境、入情等方法对孩子语言文字的熏陶,从而还原那些符号式的文字以生命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