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怎么写?(16)


看书过程中有个很大感触 , 作者的语言总让人感同身受 , “星星一颗接一颗在夜空中刺出亮点 , 渐浓的夜幕开始战栗”、“路旁的樱桃树站在厚厚的一裙花云里 , 一阵风吹过 , 便散下一地五彩的糖果纸”、“一层厚厚的乌云灰压压地盖住天地 , 一场又一场的豪雨几乎要将所有东西的颜色轮廓都打掉”等等 , 描绘细腻丰富 , 伴着哈罗德的情绪一起跌宕起伏 。
“哈罗德途经两位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女士 , 一个脚踩踏板车头戴花哨棒球帽的小男孩 , 三个遛狗的男人 , 一个徒步旅行者”这段描述让我想起了曾经的2次深夜的徒步 , 一次是13年的夏天花了2个小时35分钟走了12.5公里 , 当时在空间里还留下了记录“有清风无朗月 , 路遇小狗三两只 , 纳凉人家七八处 , 吃哈密瓜的父女一对 , 酒席摆了三摊 , 脚崴了四次” , 竟有如此相似的描述暗觉有趣 。另一次是19年五月半夜11点多暴走7公里 , 好像都没有特别的理由 , 兴致到了说走就走 。但是走路的时候 , 隔离了手机、隔离了世界 , 只有天空、道路、路灯和我 , 偶尔微风拂面 , 不去想身后的繁琐明天的未知 , 只有当下 , 只想着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 , 不失为一个放空与暂停的好方法 。
就像书里写的那样 , 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 , 成为一个过客 , 陌生的事物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 。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怎么写?


《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令人吃惊的是 , 这本书并不那么有关宗教 。开篇 , 老夫老妻哈罗德与莫琳的日常生活画卷向我们展开:哈罗德呆滞而刻板地过了一生 , 几乎是碌碌无为的典范;而莫琳总是忙忙碌碌 , 马不停蹄地打理着各项琐事 , 似乎不厌其烦 , 但她的一词一句里又透着无尽对丈夫以及现状的不满 。陌生与疏离填充了老年生活中天伦之乐所在的位置 。但就在这个时候 , 哈罗德的旧友奎妮病危 , 来信告别 , 在给奎妮寄回信的路途中 , 哈罗德决定要徒步跨越整个英格兰去见奎妮 。他怀揣着一个近乎可笑的执念:只要他徒步走去见奎妮 , 她就能活下来 。
老人家就这么出发了 , 没带手机和任何徒步装备 , 没做任何事先准备 , 就这么笃定地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穿着帆船鞋一路向北 , 从迈出第一步开始 , 就始终相信着自己的目的地历历在望 。“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 , 少一点理性 , 多一点信念 。”一路上有人支持有人质疑 , 有人加入有人退出 , 来来往往 , 只有哈罗德自己的坚持始终如一 。孑然一身开始征程的他 , 最终也是独自一人抵达了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