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 )


第三部分是与苏珊分离后的“他”:“他”想,“他”做,“他”看,“他”成为了一个独来独往的异人,融不进“他”彼时的所在 。一个冷静审查的旁观者,哪怕是对自己 。“他”不确定这份冷漠是“他”对自己局限的勇敢承认还是懦弱地接受自己的种种局限 。然而“他”依旧是一个深刻缅怀旧时光的人,在“他”大脑的某个遥远角落,“他”依然爱着她 。
当“他”开始回忆起她时,“他”才变成了“你”,才成了是一个对话的人,而不是一个正在讲述的第三者 。当“他”数年后再见她时,“他”终于又变回了“我”,这是“他”值得讲述的唯一的故事里真正重要的人 。看到这个“我”再次出现时,我被真正地触动了 。也许只有当与苏珊面对面时,“他”才能回到“我” 。
年老的保罗记忆不甚清晰,当他回忆起相爱的年岁时记不起的事情太多 。他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的是苏珊那比国家平均水平稍微多出来了一毫米的“兔牙”,他曾用自己的中指轻轻敲打过它,只要它们在,苏珊就在,这让保罗安心 。这个小小的仪式,仿佛保罗手里正拿着一份有关苏珊的每日清单要完成似的 。
《唯一的故事》读后感(三):爱永远不能被定义,只能在故事里慢慢体会
“也许,爱永远不可能被定义,它只能在某个故事中被慢慢体会 。”
这是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全新作品《唯一的故事》里的一句话 。全书即将结束之时,男主人公保罗从抽屉里拿出他很久没有使用的小笔记本,试图罗列他所想到的爱的定义:爱是个布娃娃,是只小奶狗,是这个,是那个……最后,他把笔记本放了回去,在他心里,浮现出了上面的那句话 。
一起浮现的,大约还有他和苏珊这么多年的故事 。很久以前,当时他19岁,是个有点叛逆的长发青年,苏珊48岁,是个家庭主妇,他们结识于网球俱乐部 。这场脱离常轨的爱情,注定成为一场丑闻 。他们私奔,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定居,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她坠入酗酒的深渊,容颜老去,神智丧失,而他逐渐变成了从前他不认可的那些冷漠的中年人 。
这样一个故事,似乎有些肥皂剧的性质,可是,一个高明的作家,能够让写烂了的题材焕发光彩,赋予它打动人心的魅力 。巴恩斯,就是这样的作家 。
小说写得细致入微,感情的发生、变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作品完全采用保罗的视角,从保罗的角度去讲故事,而有意识地把苏珊视角的事物模糊化,所以,情节显得高度凝练,同时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巴恩斯的写作技巧很高明,小说的三个部分,分别采用了“我”“你”“他”的多种叙述人称,但叙述者始终都是保罗,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