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现行学校德育要体现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本体功能,把来自环境的作用转化为学生主体对环境反作用的能力和良好机制,也就是说,学校德育要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素质发展服务,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服务 。相应地,德育的实践活动也要由教师主知、主情、主行转向引导学生知情、知意、知信、知行的协调发展 。
2、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
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时、道德意志、道德信仰、道德行动 。其中道德认知的的发展也就是道德思维结构不断建构和重构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包含了十分复杂的因素和内部机制,其中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意志、道德信仰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归根到底是由道德需要的发展所决定的 。当学生个体内部产生了强烈的道德需要、动机与情感时,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和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主动地进行道德行为 。
所以,学校道德教育要激发和引导学生个体的道德需要,不能只凭一味单向地进行说教和灌输,或只注重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典型事例、英雄人物等来教育学生,因为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经历、经验、体验和感受,每个学生个体是唯一独特的,而且,学生并不会被动地机械地盲目地接受学校的道德指令,而是以自己独特的经历形成自我体验来感受社会,理解生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经验,已形成的道德规范体系进行筛选、过滤、选择、强化,形成自身内部结构状况,这一内部状况促使着个体以个人特有的方式理解道德原则、规范、实践道德义务 。为此,学校道德教育要在探明学生个体内部因素和机制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要根据学生个体具体的自身内部道德状况,对个体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满足每个个体发展的独特的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道德需内化为社会适应性的需要,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高层次的道德需要,这个新的需要产生的过程,也是个体主体性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 。
3、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所谓道德能力是指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道德活动的心理特征(认知、比较和判断、动作及反应速度等) 。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完成一定道德活动的本领,它包括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推进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等 。学生只有具备了很高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所以,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坚持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确立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克服传统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观念的灌输而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的弊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
- 体育教育毕业生自荐书怎么写?
- 大学毕业留言集--我的大学怎么写?
- 七年级教学计划怎么写?
- 小学生元旦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幼儿教师考核述职报告怎么写?
- 学校运动会广播稿:跑步写法怎么样?
- 教育工作计划怎么写?
- 大学生驾校社会实践报告写法怎么样?
- 元旦幼儿代表简单经典发言稿怎么写?
- 最新幼儿园预防交通安全应急预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