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什么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
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2、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问题一:影响城市化的经济的因素有哪些1、城市化滞后严重影响农村改革和发展 。从1996年至去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幅分别为9%、4.6%、4.3%、3.8%和1.8%,逐年下降而且已连续三年降到5%以下 。其中,出售农产品收入的绝对额在近两年来也是下降的 。我们告诉农民;增加收入必须调整结构 。但现在除了牛奶和水果外,我国人均占有的粮食、肉类、禽蛋、水产品和蔬菜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农民占70%,人均肉类消费是城镇居民的60%,人均禽蛋、水产品、水果消费是城镇居民的40%,城镇居民的副食品确实不少 。调整结构,确实面临着农民讲的“生产什么什么多”的问题 。2、城市化滞后直接影响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 。从1980年起的近20年内,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从34.6%上升到48.2%,我国从21.4%上升到33.9%,起点低(13点),发展慢(2点) 。就业比重,1995-1999年,我国一产下降2.1个百分点剩下50.1% , 二产保持23%不变,三产增加2.1个百分点达到26.9%,占新增就业岗位的63%,成为主渠道 。可见,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生活的社会化”,就没有第三产业和就业的快速发展 。3、城市化滞后会形成消费断层 。从1990-1999年,我国城乡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由0.89:1变为1.58:1 。69%的农村人口只有38.7%的零售额,今年8月份只剩下37% 。更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彩电生产能力过剩一半,价格一降再降,但农村的彩电普及率却只有10% 。我们所说的需求不足,主要是农村需求不足,我们所说的贫富差别 , 也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别 。这不仅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会从整体上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协调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住宅建设和城市化速度加快 。城市化水平在30%-70%时,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现在 , 我国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进入这个起跑线 。据此,权威部门预测:未来1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由3.7亿发展到6.3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5% 。打破城乡分割,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会成为一个大规模、多层次、多区域的经济系统重组过程 。专家预算 , 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 。
问题二: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大概有哪些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城市化 。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发生并发达以后,
特别是工业化以后所特有的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农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出现了人口从以农
业活动为主的农村向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城镇转移的过程 , 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大,
城市数目迅速增加,这就是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所以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 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
问题三:城市化影响因素 。利:人口城市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弊:1.人口城市化虽然可以为人们提供便捷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因为交通、环境,以及水资源和能源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又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 2.人们的生活成本往往比较高,而且为了解决交通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支付较高的治理成本,这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使得企业的效率受到影响
问题四:一般认为,城市化影响因素的答案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
(1)产业结构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 。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 。
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
(2)经济增长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 。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 。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 。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
(3)资金状况
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
(4)区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总是在那些地理、气候、图纸、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与资本向其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好的城市聚集,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效益差别来 。所以,滨海的良港、河流的两岸、铁路的沿线,不仅城市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相反,“穷乡”则往往处于“僻壤” 。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临近已有大城市的地区总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又因为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了资源供给的地区价格差异,从而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工业布局 。自然资源匮乏或长期难以利用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总是落后于资源丰富、或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 。(5)基础设施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各种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医疗卫生状况、通讯交通设施等在特定区位形成了大量集聚,这些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决定作用 。根据集聚经济理论,城市经济具有规模递增的特点,具有一……>>
问题五: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和如何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模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在选择城市发展的战略模式时应根据: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技术、现代分工体系、不同阶层利益的均衡以及环境、资源等因素来确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方案,在大的方面主要涉及城市发展的阶段定位,即回答这个城市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空间方位;其次是城市发展方向和道路的确定;此外还有城市产业模式、城市系统协调发展等 。根据这些要求,在具体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现代城市发展环境出现了同质化发展趋势,对城市发展国际性与开放性提出新的挑战 。城市发展环境同质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制度的同质化 , 即市场制度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制度;经济交往规则国际化,即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全球贸易体系,使按照共同贸易规则从事经济活动成为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形成经济活动平台,使产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高度流动和重组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同质化大环境,在扩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以城市为核心的地区之间的竞争层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的同时 , 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制定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时,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同质化环境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
一是在城市发展的空间定位上,必须从全球化的高度来确定城市发展可利用资源的空间边界 。要从信息化改变的现代世界的空间中 , 从虚拟空间、关联空间、辐射空间、核心空间等多维空间中确定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位置 。
二是在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上,应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本地经济优势的结合中,确定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在同质性中找出差异优势,是确定新战略目标不可缺少的新思路 。
三是在城市竞争对策制定上,应当考虑全球化背景下已提升的竞争平台和已发生的竞争内容来确定新竞争对策,确定如何打造新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方案 。
二、控制城市规模
中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期,2004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1.8%,较1978 年增加了26 个百分点 。相应地 ,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增长,1985 -2 0 0 0 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用地年均扩展速度为850km2 。进入21 世纪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城市的空间结构面临调整 , 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都进入修编阶段 。
在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城市规模问题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与用地规模在1990 年代初已被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目标和标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许多城市在1990 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或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其中2010 年的城市人口规模出现了大幅增加的现象,比上版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增加30%以上 。城市发展规模一直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关注的焦点,多年以来主要是通过预测人口规模来确定用地规模,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 。如何解决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规模问题得到城市规划界的关注 。纵观现有的文献,主要有3 种代表性的观点:(1)产业需求的角度 。根据城市的性质、职能的特点预测城市生产性用地和非生产性用地;(2)制度建设的角度 。在经
济的转型时期,要实现“范式的转换”由规模控制向制度建设转变;(3)市场的角度 。由于市场力量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对城市……>>
问题六: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方案,在大的方面主要涉及城市发展的阶段定位,即回答这个城市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空间方位;其次是城市发展方向和道路的确定;此外还有城市产业模式、城市系统协调发展等 。根据这些要求,在具体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现代城市发展环境出现了同质化发展趋势 , 对城市发展国际性与开放性提出新的挑战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同质化大环境,在扩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以城市为核心的地区之间的竞争层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制定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时,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同质化环境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
1、在城市发展的空间定位上,必须从全球化的高度来确定城市发展可利用资源的空间边界 。要从信息化改变的现代世界的空间中,从虚拟空间、关联空间、辐射空间、核心空间等多维空间中确定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位置 。
2、在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上,应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本地经济优势的结合中,确定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在同质性中找出差异优势,是确定新战略目标不可缺少的新思路 。
3、在城市竞争对策制定上,应当考虑全球化背景下已提升的竞争平台和已发生的竞争内容来确定新竞争对策,确定如何打造新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方案 。
二、控制城市规模
在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城市规模问题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与用地规模在1990年代初已被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目标和标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许多城市在1990 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或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其中2010 年的城市人口规模出现了大幅增加的现象,比上版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增加30%以上 。城市发展规模一直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关注的焦点,多年以来主要是通过预测人口规模来确定用地规模,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 。如何解决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规模问题得到城市规划界的关注 。
三、现代分工体系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产业集聚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有赖于城市产业的集聚 , 城市不仅有使产业集聚的功能,反过来产业集聚形成的集聚效应,又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动力 。产业集聚与产业本身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具有一种互动机制 。事实上,现代城市不仅是产业要素或产业群聚集的平台,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发展的平台 。可以说现代社会分工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 。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益是建立在高度分工的基础上的 。没有分工的发展就没有产业规模的扩展,越是大城市越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发展 。所以我们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分工的因素,从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中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定位,对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3、城市化水平指标标准是什么?我国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 ,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 , 城市化的量化指标各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包括以下主要指标:
1、经济总量与结构指标,包括人均增加值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农村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城乡收入比 。
2、社会发展指标,包括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在从业人员总数中所占比重、千人拥有医生、养老保险覆盖率、合作医疗覆盖率 。
3、人口素质指标:包括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
4、人民生活指标:包括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家用电脑普及率 。
5、基础设施指标:包括人均年电力消耗量、清洁能源普及率、卫生厕所覆盖率、公路密度 。
这个指标是根据各地的情况而定的,不是统一的 。你参考一下如下消息吧 。
小康指标解读三:城市化水平
2006-12-07 常州日报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重要方面和必然成果 。城市化水平就是指城市化率 , 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这是反映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解决“三农”问题 , 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过程的指标 。上世纪9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致为50%,按照目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
展速度,全面建成小康城市化率目标设定值为55% 。
目标值:55%
2005年我市达到:60.4%
2006年我市预计达到:60%以上
城市化水平就是指城市化率,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这是反映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过程的指标 。上世纪9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大致为50%,按照目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
展速度,全面建成小康城市化率目标设定值为55% 。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4、城市化水平衡量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它表示一种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城市经济与社会文明不断扩散的过程 。主要衡量指标包括规模、密度和异质性(多样性)三类 。
城市化是人类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最显著的社会发展现象 。根本动因在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产业发展以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化 。一般经过先集中、后分散两个发展过程 。
在城市化早期,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产生各种新兴的企业及事业单位的集中 , 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城市成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出现从分散向集中的发展过程 。城市化 , 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率 , 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
法律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第三条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 , 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 。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
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日益严峻 。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的背景下,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庞大生产能力与有限市场空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的挑战巨大;发达国家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人口庞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迅速膨胀,全球资源供需矛盾和碳排放权争夺更加尖锐 , 我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国际压力前所未有,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紧迫 。随着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导致农业根基不稳、城乡区域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势在必行 。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 。国家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了条件 。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用 , 以及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地在城镇化方面的改革探索 , 为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经验 。
1.人口变动指标:指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自然、社会、机械三种形态变化,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城市非农业人口比例 。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城市等人口比例等 。2.经济变动指标:指影响城市化的主体因素的经济发展程度 。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产业结构、城市GDP占全市GDP的比重经济集聚度、城市辐射能力、城市基础设施等 。3.社会变动指标:指城市化产生的社会效应 , 主要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住房成套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城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科研和开发占GDP的比重、城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恩格尔系数 。社会保障覆盖率、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等 。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5、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挑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估计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会达到65%左右 。
一、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
二、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 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 , 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 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 。
三、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 。
四、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对建筑业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镇城区改扩建项目的上马,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大面积开工,建筑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 。
五、正常的广义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但是本质上讨论的城市化是不包括逆城市化的 。而这一过程不足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二次城市化解决 。联合国碳熵行动纲领是人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指导纲领 , 让占地球2%面积却消耗地球80%资源的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 。
六、在世界范围内,已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进行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中心,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为新的世界中心 。
挑战在于生产方式与土地制度 , 以及户籍制度这三者的变革 。这之中,生产方式是根本 , 如果不变革生产方式,那么最有可能变成的是低级的城市化即一方面是高楼大厦,另一面则是贫民窟 。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互为一体,一旦取消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区分,那么所谓的户籍制度也就失去了立足点 。失去了户籍制度的束缚,中国的城市化将会有质与量两方面的提升 。至于2030年的城市化水平,从量上衡量我赞同65%的预测 。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什么】挑战城乡发展不平混 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1的中国城市化在47% 左右 估计2030会达到65%左右 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