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来和传说,关于粽子的传说有哪些?

1、关于粽子的传说有哪些?1、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 , 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 , 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2、春秋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 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 , 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 , 称为广东碱水粽 。
3、宋朝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 , 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 , 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扩展资料
传统习俗——
在传统节日当中 , 论民俗之繁多复杂 , 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 ,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
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
、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 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粽子的由来和传说,关于粽子的传说有哪些?

文章插图
2、粽子的来历到底是什么粽的历史悠久,相传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承袭传统的表现 。
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的,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以除瘟、驱邪、求吉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 。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 , 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
粽子的挑选方法
一要看看粽子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别买变质粽子;
二要小心粽子的口味变化 , 如果尝到粽子馅有点酸、有点发苦、口味不正,不要再食用;
三要小心粽子的质量,一定要买商场、餐饮企业、超市的正规粽子;
四要小心粽子的外包装,买安全、卫生的粽子;
五要小心吃粽子是不是对路,有胃病的不要吃太甜的粽子,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不要吃肉粽、蛋黄粽和太油腻的粽子 。
粽子的来历: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 , 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 , 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 , 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
【粽子的由来和传说,关于粽子的传说有哪些?】端午节吃粽子 , 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 , 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 , 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粽子又称角黍,粽籺 , 俗称“粽子” , 古称“角黍”,是端午节大家都喜欢吃的食品 。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蜂蜜凉粽子 , 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有传说粽子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而早在春秋时期 , 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粽子的由来和传说,关于粽子的传说有哪些?

文章插图
3、粽子的来历 粽子是怎么来的 导读:粽子是我国食俗中最常见的一种食物,尤其是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咸味的甜味的都有,不过南北方吃粽子的方式都不同 。那么,你知道粽子的来历吗?想知道粽子是怎么来的,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 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
粽子的来历
粽子是一种在我国流传了千年节庆食物 , 它是一种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起来的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吃,它的馅料可以分为五花肉、八宝、火腿、绿豆、豆沙等多个种类 。
在民间传说中粽子的起源与我国的著名诗人屈原有关,相传屈原在投身汨罗江自尽以后,人们因为爱戴屈原,就想在汨罗江投放米粮以免鱼虾因为饥饿食用屈原的肉身 。
后来屈原给百姓托梦说那些米粮掉入江中其实都被蛟龙吃掉了 , 想要避免蛟龙食用它的话,就要用叶子将米粮包裹起来,这样就逐渐发展出了后来的粽子 。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1、纪念屈原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 , 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 , 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
2、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 , 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
3、纪念孝女草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 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 , 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 , 在今浙江绍兴 , 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 , 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4、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 音近 , 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 。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
5、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 , 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
粽子的品种有哪些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因为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 , 所以粽子的种类也比较多 。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的种类有如下:
1、北方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 , 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 。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 。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方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
2、广东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 , 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 , 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 。广东粽子是所有粽子中用料最丰富的,做法费时最久 。咸粽的内馅有火腿、咸肉、蛋黄、烧鸡、叉烧、烧鸭、栗子、香菇、虾子等 。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核桃等,其中以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 , 风味更佳 。
3、浙江湖州粽子
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 。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为馅 。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 。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 。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
还有很多地方的粽子种类不在一一举例了,总之粽子因各地的风味各不相同 , 但大部份分甜、咸两种 。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 。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
粽子的由来和传说,关于粽子的传说有哪些?

文章插图
4、粽子的来历传说粽子的来历与纪念屈原有关 。传说屈原投江后 , 洹罗江附近的渔民闻讯立即驾渔舟赶来抢救 。为了尽快救到屈原的遗体,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担作桨片,几个人划着一只船,争先恐后,沿江而下到洞庭湖 , 一直没有找到 。
这里的人民担心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就用竹简装米丢在水里,让鱼去吃 , 免得伤害他 。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白天睡觉 , 梦见屈原对他说:“听说你要来祭我 , 我很感谢你 。
可是 , 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给蛟龙抢吃了 。希望你用楝树叶把竹筒塞好,外面用五色丝线缠起来 , 因为蛟龙怕这些东西 。”殴回就照他内的话去做 。这大概就是五月五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的由来 。
因此 , 每到端午,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 。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属于是“籺”的一种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 , 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
粽籺,俗称“粽子”,古称“角黍”,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 , 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
有传说粽子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而早在春秋时期 , 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粽子的由来和传说,关于粽子的传说有哪些?

文章插图
5、粽子是怎么来的 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的时候 , 必吃的就是粽子 。那么你知道粽子是怎么来的吗?
  粽子由来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 , 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
  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 , 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 , 《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 , 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 “鸭”),春孚雏 , 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 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 , 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 , 而称粽子了 。
  粽子的历史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 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 。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 。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 , 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 。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 , 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 , 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像粽子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说都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