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的世界读后感100字( 二 )


《颠倒的世界》读后感(二):正确的世界,颠倒的感官
一座永远在移动中的城市,逢山开路,遇水填桥,一切的资源都被投入到永不停歇地前进之中,他们究竟在逃避些什么?他们所寻觅的终点又在何方?《颠倒的世界》是一部兼具了硬核科学背景和丰富寓言色彩的科幻作品,读者既能在书中找到设定严谨,光怪陆离的奇特世界观;亦能在书中读到反乌托邦隐喻和强烈的人文反思 。可谓软硬兼顾,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
本书的写作手法和节奏把控堪称教科书级别,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本作的人称设置并不是统一的,例如第一章是第一人称,而第五章却是第三人称,与此同时,视角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设计我个人认为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且和本书的悬念设置密不可分 。前几章采用的第一人称,让读者们自然而然地代入到了一个刚刚成年即将去往城外工作的青年角色中,读者和主角一样对于这个疑窦丛生的城市感到畏惧而好奇,试图深入了解谜团背后的真相却受制于青年本身有限的信息以及堪称保密主义的公会誓言的制约,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悬念张力 。随着剧情的步步深入,公会成员逐渐提供的碎片信息一点点将拼图补全,但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无法看清事态的全貌 。当读者跟随青年的脚步远离城市执行任务时,震撼人心的真相浮出水面,同时剧情也开始险象环生,高潮迭起,并在最大的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人无限回味 。而第五章开始,前面的主角突然以第三人称闯入者的方式现身,此时,读者才会蓦然惊觉,前面第一人称所代入的不过是片面的信息,世界真正的面貌才正要呈现 。人称的转换既实现了叙诡的欺骗,也完美铺陈了剧情戏剧化的推进 。
本书另一大为人称道之处便是新奇的世界观构建和严谨的理论支撑 。熟悉日系科幻大师小林泰三的读者们一定会在本书中感受到强烈的熟悉感 。本作的第一重世界观的设计和小林老师名作《看海的人》的第一个短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异于地球的世界构造,同样有着不同于地球的引力方向 。我们惊讶于只是星体形状的改变或是几个物理参数的调整,人类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以及人类的生存方式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看似奇形怪状的世界在数学上是有其存在的可能性的,也许就在茫茫宇宙的某一个角落真的存在着一个这样的世界观,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作家的胡思乱想中 。而上面的居民们也许真的过着如此艰难的生活 。而全书的第二重世界观又和小林老师的另一部神作《醉步男》颇有几分神似,人的大脑和宇宙一样无限而神奇,感官不仅能影响时间,还能变换空间 。本书成书于上世纪70年代,正是大量反乌托邦作品和末日废土作品兴盛的时期 。因此,本作也有很强烈的反乌托邦色彩和末日废土情调 。永远不会停止移动的城市,大崩坏的后末日未来,女性失去生存权沦为生育机器 。太多熟悉的元素给人一种复古科幻老电影的质感 。本作利用设定和隐喻探讨了很多人类社会潜在的问题,不同理念的冲突,存在的意义的探索都进一步拓宽了本书的边界,丰富了本书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