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与抵抗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六 )


在潜隐剧本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掐头(掩饰身份)去尾(无可指摘的春秋作风)进行抵抗,也可以看到在安全环境下直抒胸臆的个体表现 。这些抵抗的艺术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难以被发现,直到抵抗行为公开化了才被重视 。这一特征反倒提醒我们,抵抗是时刻存在的,他只是未被注意到 。更重要的是,日常的抵抗往往具有艺术性,因此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流传,形成从属阶级的图腾 。这类图腾往往被公开剧本所排斥,视为违禁品,这反倒进一步加深了图腾的力量,最终成为抵抗公开化的重要引导 。
潜隐剧本作为弱者的武器,与公开剧本同时存在 。但是社会结构并非时刻在发生变化,现存的公开剧本和潜隐剧本往往可以“和平”共存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某个导火索下潜隐剧本的公开化 。因为二者长期共存,我们往往无法解释两者究竟如何形成,也无从回答支配和从属地位的确定 。但是我们可以继续以博弈和策略性行为解释这两个剧本为何可以长期共存 。试想最极端的情况:个体孤立和阶级完全固化 。这类情况往往发生在最为恶劣的集中营 。这时公开剧本将取代潜隐剧本成为所有人的唯一剧本 。一旦上述条件无法满足潜隐剧本就将伴生于公开剧本并威胁公开剧本 。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孤立性较弱同时具有一定的阶层流动空间,两类剧本都同时向灰色地带移动,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效果,即表现出我们所看到的以潜隐剧本策略性回应公开剧本 。如果个体不孤立但是缺乏阶级流动可能性,潜隐剧本对公开剧本的反抗更为激烈,将潜隐剧本公开化的行为更常见 。抵抗将由艺术转化为暴力,潜隐剧本公开化,社会出现动荡 。
最后,再次回归基于两重剧本螺旋交替式的社会变迁 。我们不难发现,潜隐剧本的公开化往往是权利与从属关系对抗最激烈最具破坏性的表现,但是并不是唯一表现 。事实上正如前文分析,灰色地带时刻在进行着策略性行为,双方的对抗时刻进行着 。当社会保持正常流动且各方承担应有义务时,从属和统治关系弱化,公开剧本和潜隐剧本滑向灰色地带 。此时双方以策略性行为进行重复博弈 。一旦现有公开剧本制定规则被破坏,特别是原有基于公开剧本的支付无法兑现、威胁不再可置信的情况下,潜隐剧本将会的公开化 。这种公开化是致命的,因为它破坏了原有的、无论公开还是潜隐的剧本,使得社会关系出现了大幅度动荡 。正如熊彼特所说,破坏性创新意义最大,这种破坏式的对抗也同样如此 。他们是推动社会螺旋式变迁的核心力量,此前未被重视的潜隐剧本则是这一核心力量的重要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