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生涯规划与报考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五 )


对于年轻人来说 , 20-30岁这个阶段 , 是你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黄金10年 。
因为年轻 , 你有很多选择的权利 , 也有选择的机会 。因为年轻 , 你不用背负太多的家庭压力 , 你想去哪就去哪 ,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也正因为年轻 , 所以你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可培养潜力等等特质 , 在这个阶段都是最强的 , 用人单位也最喜欢这样的员工 。即使你犯过错 , 他们也会对于年轻人拥有更多的包容度 。年少轻狂的时代 , 谁没犯过错呢?知错能改 , 善莫大焉 。
《高中生生涯规划与报考指南》读后感(六):兴趣和性格被神话的错误?
对“兴趣倾向”的严重误读 。翻开任意一篇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章 , 几乎清一色地都在第一条强调兴趣对于生涯规划发展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几乎被当成圣经一样 , 成为绝大部分人选择职业的行动指南和标准教条 。而以严谨著称的商务印书馆也曾经出版过一本书 , 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该书“力图通过一系列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成才故事 , 展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 。通过牛顿、毕加索、比尔·盖茨等成功人物生动的例子 , 教会青少年如何发展和培养兴趣 , 进而有所收获、最终成才 。” 但是 , 在经过长期的生涯咨询实践之后 , 我们发现 , 兴趣绝对不能成为影响生涯发展的第一决策因素 。
为什么会有如此差距? 当兴趣没有成为工作的时候 , 你之所以对它爱不释手 , 仅仅是因为所带给你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 , 而这对于你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 , 我们长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法也对我们的兴趣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 , 导致很多人没有固定的兴趣 , 甚至根本就没有兴趣 。比如 , 我们会经常在咨询中遇到一种人 , 会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 , 但每种兴趣往往都是3分钟热度 , 这种情况 , 如何确定兴趣呢?其次 , 兴趣的形成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 。见识得多了 , 比较得多了 , 才会知道对哪一个更感兴趣 , 哪一个不感兴趣 。而在现实中 , 我们经常遇到的是只是埋头读书的“好学生” , 他们除了读书 , 完全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 。这种情况 , 如何确定兴趣呢?再次 , 我们经常对于自己得不到或不具备的东西感兴趣 。比如我们在咨询中经常遇到的情况 , 内向的人说对销售感兴趣 , 因为他们觉得销售人才的口才很好 , 而自己又不具备 , 所以就因此而对销售产生兴趣 。而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兴趣 , 根本就不具备参照性 , 因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伪兴趣” 。正因如此 , 以“性格特质”作为决策选择的依据 , 其显然要比“兴趣倾向”更具科学性 , 因为性格特质则往往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 , 并因此而产生固定的行为模式 , 而行为又决定结果 。但是 , 如果以此对具有相同性格特质的人进行模式化解读 , 则是步入了另外一种极端 。对于“性格特质”的过分解读 , 也是生涯规划中的误区之一 。我们毫不否认性格在生涯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 但我们反对对其进行过分解读(类似的言论如“性格决定命运”) , 或者是模式化解读 , 这也是一种有失严谨的做法 。假如我们相信“性格决定命运” , 那么 , 拥有相同性格特质的人是不是应该拥有相同的命运呢?从理论上来说 , 应该是这样的 。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 , 这种说法却缺乏最基本的常识 ,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 , 都不可能复制他人的命运 。我们今年曾经接触过一个客户 , 这个客户曾经在全国比较知名的某职业规划机构进行了生涯咨询 。咨询的过程说起来很可笑 。她先是被安排做了一套性格测试题 , 然后程序系统自动生成了报告 。咨询师就按照这份报告上的测评 , 给她建议了6、7个适合她的方向 。但这几个方向完全都是基于理论得出的结论 , 她完全不知道如何在现实中去运用 。而每当她有这方面的疑问时 , 咨询师都会给她说 , 你去仔细看看报告 , 上面写得很清楚、很详细 。后来该机构还把她加进了一个群 , 里面都是和她相同性格特质的人 , 所给的生涯发展建议也都是大同小异 。对于崇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咨询工作来说 , 这种做法显然有失偏颇 。既然“兴趣倾向”和“性格特质”都不能作为生涯决策的核心关键因素 , 那么 , 我们应该关注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就是:优势智能(上手极快 , 如鱼得水 , 一旦精学立马会达到行活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