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纪读后感锦集( 二 )


《凉山纪》读后感(二):《凉山纪》荐书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出版)
《凉山纪》荐书语:何为“纪”,不仅仅记录,更是指向一个漫长的历史时间和地理单元 。“凉山纪”是指记录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前世今生的人文地理历史的,类似于地方志的书写 。这就要求作者要皓首穷经地查阅当地的文献资料,多方考证彝族历史文化的渊源,还要有深入田野调查和实地的民俗探寻考证,需要相当的严谨性,真实性,准确性,是要经得起历史验证的,因为传给子孙后代的民族志,这个责任和担当,很难靠一个人实践能完成的,一般由地方史志办的完成的使命 。但是作为新闻采访人员出身何万敏先生,本可以在新闻特写,文化随笔和文艺评论方面有所建树,成就一方气象 。他却认为“书写凉山才是他一生最该用心的事”,方向就是行动力,理想来自于饱满的深情 。于是,何万敏耗时多年,用脚力在凉山大地行走丈量,用笔力记录凉山的风土人情,用非虚构写作的方法,确保真实性;用文学的笔调书写,力求故事性 。如同小说创作,有了故事性,超强的叙事能力,才会吸引读者的兴趣 。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个百思不解的问题?《凉山纪》为什么能吸引和影响远在山东的文学读者,在此之前我对凉山的了解和认知几乎等于零,这几天我反复思索其中的“暗力”在哪里?继续在阅读中发现,终于幡然醒悟,原来何万敏深谙新闻传播学效应和效果,在作品的不留痕迹,不动声色的体现他的长项 。我为这一发现而高兴,《凉山纪》如此引人入胜,让受众群体产生入脑入心的强烈感染力,为地方志书写提供了绝佳范例 。将非虚构纪实写作巧妙穿插和衔接于文学的趣味性和新闻的传播性之中,从丰富的细节中传递场景和声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你了解凉山,爱上凉山,对彝族人产生感情,也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和团结,加强了外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能让受众感兴趣的写作才是最有意义的写作,能从真实的链接中产生精神的力量才是最有价值的写作,好的写作是见人、见物、见景,有一种一见钟情的喜爱,流连忘返的召唤和回望 。
《凉山纪》读后感(三):我要去凉山!
凉山太美了,它的美在于它的淳朴与自然,我想去看看 。
作者何万敏,汉族人,在凉山出生和成长,读书和短暂在外工作后,又回到了凉山,现任梁山日报社副总编辑 。工作便利和对凉山的热爱,十几年间走访了凉山十七个县市,展现给我们一个全方位的凉山,通过凉山地理位置上的顺序来分别介绍不同的地区,而且穿插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同时也不乏故事性,不管是彝族的走婚习俗还是毕摩的传统,抑或是“鬼山”都很容易吸引人 。每一篇土地都有自己的神话故事,凉山也不例外 。其实让我深刻的是西昌,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真想去那读读书,安静的享受世外桃源生活 。看到美丽安静的泸沽湖,立刻被它吸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