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纪读后感锦集( 三 )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感兴趣的也是泸沽湖附近的摩梭人的走婚习俗,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摩梭姑娘,她们的恋爱关系的建立比较自由,主要以感情为基础,这种保持着传统母系部落里的走婚制,背后是家族和谐,家族和谐是摩梭族最重要的价值观 。还有娘亲舅大的观念,舅舅的地位,也是母系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想到模样俊俏的摩梭姑娘,享受爱情的自由滋味,就觉得凉山的生活真是惬意 。
当然惬意的同时也有无奈,在彝族传统的宗教祭祀毕摩眼里,很多无奈,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眼看着孩子们对继承传统没有任何兴趣,对动画片,求学和外出工作更感兴趣,传统的习俗后继无人,毕摩人数随着时间推移的减少,究竟是更接受现代化的科学还是要守住彝族人自己的传统,充满无奈 。
走到现代,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旅游,脱离贫困县等字眼,凉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他很难一下子就变得特别现代化或者跟上大都市的潮流,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是继续马驮行李的生活还是走向现代化,抛弃古老传统的彝族生活,哪个是真正的对彝族人民来说比较好的方式,也是很难界定的 。可以感受到作者想通过这本书,通过介绍美丽纯朴的凉山,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改善凉山人民的生活水平,好像父母满心希望孩子们过得好一样,作者家乡是牛牛坝,看到那一章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作者的情怀在里面,当然,非虚构写作好像不应该带着那么多的情怀,包括写景,作者也运用了散文的方式来写 。
这本书的装帧特别好,摸起来手感很好,图片清晰,古朴,腰封设计得很有凉山的氛围,据说凉山的名字来源于海拔高,气候凉爽,以前,我想到的凉山,是青底彩花的民族服饰,是流淌着民族歌舞艺术血液的彝族同胞,现在,我脑中的凉山是古道的马蹄印和奔腾的老君滩,是四季如春的西昌和平静的泸沽湖 。我想去看看,趁着一切都还有着古老宁静的样子,一切都还不晚,早点去感受一下彝族的文化,火把节的氛围!
《凉山纪》读后感(四):大山无声的锻炼着人的秉性
这本书的水准很高,作者是一位大凉山人,高级采访人员,做新闻采访人员很多年,他文笔一流,视角独特,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之外,用能从他笔下的小人物故事以小见大的看到整个凉山 。作者10多年来深入凉山的17个县市,实地考察当地的风土民情:金沙江大峡谷老君滩、茶马古道、邛海湖畔与安宁河畔、凉山最高峰夏诺多吉、彝人之歌……不仅是地理风貌、民族风情,还有文化故事,人的一生,一个时代,我想这本书中都有、都有 。
这本书读的时候没有汇报文学的感觉,更像是一个质感丰富的凉山纪录片,内容量非常的丰富,画面感也很强,书中的配图照片也看到了作者的用心和考究 。是一件文字和图像都美的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