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拉内西》的读后感大全( 四 )


按照这群自然哲学家的思想 , 这个世界要么包含着智慧 , 要么不包含 。而皮拉内西却有着一种新的认识:世界不包含知识 , 世界本身就是知识 。他甚至自诩为厅堂的爱子 , 因为在他与厅堂打交道的过程中 , 他觉得不论是下方送来食物的浪潮 , 上方送来饮水的云雾 , 提醒他岁月节律的鸟群 , 还是那些沉默但又能在危难之时无意救下他的雕像 , 都是厅堂世界的意志的化身 。从这个意义上讲 , 皮拉内西本人是比文中所有的自然科学家都更加接近所谓的“古人的智慧”的 。
但是要注意 , 皮拉内西本人也是一个外来者 , 只是在同厅堂对话的过程中被抹除了旧时的记忆(很有可能只是漫长的时间和孤独在作祟) 。这个身份赋予了这场记忆找寻之旅以别样的意义 。它不仅仅包括找回旧日的身份 , 也暗含新的身份的诞生和成长 。
在小说当中 , 这两项事业的前者是被动的 , 被不断灌输的 , 后者则是主动的 。另外 , 深层次的认知缺失意味着即便是记忆的重拾 , 也不单单是重拾身份 , 还包括对旧有世界(既我们自己的这个世界)的所有概念的重新认识 。和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人猿泰山》类似 , 这也带给了我们一种重构既有世界的视角 。
我暂时说不清这部小说在这个角度上传达出了什么观念 , 但它至少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去进行阐释 。沉默的厅堂的生态并不是僵死的 , 而是生机盎然的 , 它缺失的只是人类的傲慢所积攒下来的喧嚣文明而已 。皮拉内西在这里收获的是一种近乎重返童年的自由 , 前提是他知悉要如何在这里活下去——即所谓的感受世界的爱 。他把这里看作是他自己的家 , 并最终拒绝了过去的身份 。这也许意味着拥抱一个更广阔的自然世界 , 而非深陷在传统意义上的世俗当中 , 才是人与人类的归宿 。
小说末尾似乎同样暗示出了这种观点 。皮拉内西最终还是选择了前往人界——请注意 , 这里是前往人界 , 而非重返 。他是以厅堂的使者来到人间的 。有趣的是 , 在他定居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 他陆续发现了厅堂中的雕像所对应的活生生的人 。厅堂当中的人虽然是雕像 , 但都神采飞扬(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 但是现实世界当中 , 这些人却都风尘仆仆 , 黯淡无光 。在此 , 厅堂世界又似乎变成了一种巨大的装置艺术 , 一个象征着人类世界的理想形态符号 , 其中的雕像浓缩了其主人的高光时刻 , 或灵魂之闪光点 。他们虽死犹生 , 生活在厅堂世界无穷无尽的爱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