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的火星探测器是,多国祝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赵立坚解读火星车祝融号名字寓意

1、多国祝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赵立坚解读火星车祝融号名字寓意近日,多国祝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
他提到 , 从“神舟”到“嫦娥”“玉兔”再到“天宫”“天问”,中国人民把对遥远星空和未知宇宙的无尽憧憬寄托在这些美好的名字之中 。此次“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搭载的火星车名为“祝融”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火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驱散黑暗,带来温暖 。“祝融”号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 , 逐梦星辰 。
中国将以开放包容姿态推进国际合作,为 探索 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历史 性一刻!5月15日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
后续 , 祝融号火星车――这辆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火神命名的小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在今年2月到达火星,成功被火星捕获 。经过3个月的养精蓄锐,终于完成中国首次火星着陆 。
近年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捷报频传,从去年的北斗三号成功组网向全球提供北斗服务,到4月29日 , 中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 。期待“祝融”号早日在火星上开展相关科学探测任务 。
火星 , 太阳系内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接近的星球 。几十年来 , 它一直是人类深空探测最热门的焦点 , 也是人类最有可能登陆的下一个地外天体 。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 。“天问一号”离开地球7天之后,NASA的毅力号也踏上了奔赴火星的旅程 。
天问一号由着陆-巡视器(简称“着巡器”)与环绕器组成,落火之后着巡器又分体为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巡视器就是前段时间刚刚公布名称的“祝融号”火星车 。
今年2月10日 , 经历半年多的飞行,“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刹车”减速,开始它的环绕火星之旅 。出发半年多,它已经距离地球1.7亿公里,而总飞行里程超过了4.5亿公里 。
2月18日,NASA的“毅力号”抵达火星 , 当天直接着陆 。为什么“天问一号”要多等三个月呢?
其实,入轨后的“天问一号”并没有闲着 。它先是花了半个月时间多次调整轨道 , 让自己观察火星的距离更近一些,视角更好一些;然后是仔仔细细考察火星地形,拍摄高清照片,为火星车考察着陆区地形 。
人类 探索 火星数十年 , 但获取的火星表面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有限 。在“毅力号”着陆前,NASA已经利用其火星轨道飞行器,在着陆区拍摄高清照片 。也就是说,“毅力号”是带着高清地图去火星的 。
而“天问一号”选择降落的乌托邦平原 , 至今人类所获取的数据仍然有限 。没有高清照片,就只能自己拍摄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天问一号”等待的三个月非但不“墨迹”,而且还是必要的 。
“天问一号”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也是个高度复杂的任务,将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工程目标,以及通过13台科学仪器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科研 , 任务整体难度巨大 。此前中国对火星的详细了解有限,目标着陆区域的最新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等也可能相对科研成果有一定出入 , 着陆器/巡视器组合体也必须依赖稳定运行的环绕器才能成功 。因而,入轨火星后必须采取分步走的策略 。
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 。
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 。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 , 成功软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
从进入火星大气到着陆火星表面是整个火星着陆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时刻 。我国天问一号任务火星着陆分为气动减速、伞系减速、动力减速、悬停避障与缓速下降四个阶段,历时“惊魂九分钟” 。
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 , 环绕器进行升轨 , 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的后续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搭建起地球和火星之间的通信桥梁 。
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的火星探测器是,多国祝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赵立坚解读火星车祝融号名字寓意

文章插图
2、人类登陆火星第一人?截止2021年11月,人类还没有人登上过火星 。
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 , 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为太阳系里四颗类地行星之一 。欧洲古称火星为“马尔斯”,古罗马神话中的“战神”,也被称为“红色星球” 。古汉语中则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时常变动而称之为荧惑 。
其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则与地球相近,但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 。火星亮度最高可达-2.9等 , 但在大部分时间里比木星暗 。

相关信息
火星的轨道是椭圆形 。因此 , 在接受太阳照射的地方,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160摄氏度 。这对火星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 。火星上的平均温度大约为218K(开尔文,温度单位,即从绝对零度-273.15℃开始的摄氏度)(-55℃ , -67H) 。
但却具有从冬天的140K(-133℃,-207H)到夏日白天的将近300K(27℃,80H)的跨度 。尽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 , 但它的表面积却相当于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 。2008年7月31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宣布,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加热土壤样本时鉴别出有水蒸气产生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火星
截至2022年3月 , 还没有人成功登陆火星 。
当前人类对火星的探索还停留在探测阶段,1960年,前苏联向火星发射了火星1A号探测器,它是人类探测火星的开端 。
1964年,美国成功发射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到达火星的探测器 。
2020年7月23日,中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贸ふ魑搴乓K脑嗽鼗鸺夜状位鹦翘讲馊挝瘛疤煳室缓拧碧讲馄鞣⑸渖?nbsp;, 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
中国火星探测成就:
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6个首次 。
一是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二是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三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四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五是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六是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 。
在世界航天史上 , 天问一号不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而且首次成功实现了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标志着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的火星探测器是,多国祝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赵立坚解读火星车祝融号名字寓意

文章插图
3、天问一号探测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什么?【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的火星探测器是,多国祝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赵立坚解读火星车祝融号名字寓意】在世界航天史上 , 天问一号不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 而且首次成功实现了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 , 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
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 , 中国国家航天局和欧空局、法国国家空间中心、阿根廷空间活动委员会、奥地利研究促进局等4家航天机构通过载荷搭载、测控支持等方式开展了广泛合作 , 同时中国还正与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等有关机构,就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数据的应用合作保持沟通 。
同时,为了保证火星探测器在轨卫星安全 , 近期中国正在与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欧空局开展火星探测器轨道数据交换合作 。
火星探测重点将转入科学探测
为开展科学探测,火星车上配备了六种仪器,包括火星车雷达、磁场探测仪、成分探测仪、气象测量仪、多光谱相机和地形相机 。其中,表面磁场探测仪将是国际上首次在火星表面进行移动的磁场测量,获得精细尺度的火星磁场信息 。
同时 , 国际上先进的火星车雷达和表面成分探测仪,通过双频段全极化雷达获取火星浅层结构,探测可能的地下水/冰分布;通过激光诱导光谱方式,获取火星表面岩石的化学元素组成 。此外 , 多光谱相机、地形相机和气象测量仪,将感知火星表面环境,测量火星表面温度、气压、风速、风向和声音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刘建军介绍 , 火星车上配备的6种科学仪器均已开机测试获取探测数据 。“我们将围绕水/冰活动、火山活动等关键科学问题,深入认识火星古环境特征和演化,研究古火星的宜居环境 。”
以上内容参考 央广网-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国家航天局揭秘本次任务突出特点
意味着我国的航天航空发展事业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地月系扩展到行星系,我们的目标正在一步一步达到 。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的火星探测器是,多国祝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赵立坚解读火星车祝融号名字寓意

文章插图
4、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记,这个中国印记是怎么样的?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的印记,这个印记长相非常的可爱,整个是呈现两种形状的结合体,在底部是一个锥形的形状,而且在真正的落地之后,能够发现整个距离还是非常大的,有两室一厅也是这一次真正的留下了我们中国的印记,在火星上面 。
天问一号的成功对于我们整个国家而言都是里程碑式的胜利 。中国是第二个登陆火星的国家 , 距离第一个火星登陆的国家时间已经过去了40年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虽然距离第一个国家登陆已经40年,但是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历了非常多的困难,经历了非常多的磨难,中国一直在这一方面属于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所以一直不断地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改变,甚至在这么多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当中,中国可以说是飞速发展 。
在我们正常的发展历史长河当中之前,中国就有一种能够成功登上火星的概念 , 只不过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实现,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终于在2021年成功登陆火星之前,中国对于登陆火星这个状态一直是50% 。
所以当天问一号真正的到达火星的时候,总工程师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自己毕生以来一直追求的梦想终于得到了实现 。而且经过采访发现,这一次火星登陆的瞬间,以及到达火星落地的表层 , 整个流程可以说是堪称教科书式级别的完美和流畅 , 完全达到了预期 。
当采访者提问到是否在未来中国有真人达到火星的时候可能距离会大大的缩短,但总工程师也明确的表示,中国在一直以来历史长河当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 如果国家真的投资去钻研这样的一项举措可能也是办不到的,因为现在还存在非常多的空白技术 。但是相信在未来中国会以中国本身自己的速度达到这一刻 。还是有一定的期待性和期许的 。
一个字,稳!
荔枝科技了解到,国际航天界还在探索更前沿的火星探测着陆方式:
“低密度超声速减速器”
当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后 , 减速器会像河豚鱼一样迅速鼓气,增加空气阻力,进行减速 , 然后借助巨型降落伞安全着陆 。
“地形自动匹配”
探测器下降的过程中,拍摄下方着陆区画面,与事先输入的降落地点照片智能比对,如果发现有偏差,会自动启动发动机调整姿态和方向,尽可能接近预定目标区域 , 然后安全着陆 。
其实是我国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上面携带着火星车“祝融号” 。它是我国首辆火星车,它将行驶在火星表面,探测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信息 , 实现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 。对了,着陆点在火星的乌托邦平原 。
就是非常的大的,也就是特别的不错的,富有自己的正能量的,证明这个国家已经是慢慢的强大的了 。
中国的印记是自己研制的一个logo,特别的高大上,在火星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的火星探测器是,多国祝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赵立坚解读火星车祝融号名字寓意

文章插图
5、2021年中国航天领域最新成就有哪些?中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包括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成功、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田文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开通,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建设启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 。
2021年4⽉29⽇,中国空间站天和核⼼舱成功发射升空 。随后,它先后与天⾈⼆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号和⼗三号载⼈飞船对接 , 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空间站时代 。
2021年10⽉14⽇ , 我国成功发射⾸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 。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类这唯⼀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 。   
中国航天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 ,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 , 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
2021年10月17日,航天发射次数一年内“首次突破40次” 。2021年执行了55次发射任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
2021年12月13日,“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 。“中国航天”在其中   。
中国航天最新成就
2021年,中国航天又迎来了突飞猛进的一年 , 在载人航天、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一年以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
1、天上有“宫阙”: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 。随后,它先后与天舟二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载人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入驻 , 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按照预定计划,天宫空间站还会在2022年迎来两个实验舱和数次天舟/神舟对接任务 , 从而完成全部建设 。
遥想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方才正式起步 。29年的不懈探索 , 让“长征”、“神舟”、“天舟”和“天宫”等一系列浪漫的名字逐渐变成现实 。如今 , 中国终于要拥有自己的“天上宫阙”,“天神”航天员们自由天地往返,让中华文明古老的飞天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
2、天上有“神仙”:空间站应用达到新高度
建设空间站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里程碑事件 , 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之作 。它能促进航天、甚至很多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 是任何一个航天大国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
天宫空间站 , 不仅工程意义显著,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比较此前载人航天任务主要为实现技术的逐个突破,天宫空间站则到了技术投资“大丰收”的阶段,更强调科学探索与实际应用价值,打造我国探入宇宙的“太空实验室” 。因此 , 天宫运行第一年也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科学应用事业的突飞猛进 。
例如,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已经实现了四次高难度的出舱行走,每次持续时间6-8小时,远长于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的20分钟出舱行走突破 。并且王亚平也迈出了中国女性进入太空的“第一步” 。目前 , 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正驻留太空,他们预计工作约六个月时间,必将打破中国航天员最长滞空纪录 。
此外,空间站还实现了快速交会对接、径向对接等多项技术突破,大大增强了相关技术性能 。在具体应用方面,空间站的科学实验类型和数量也将远超此前所有任务的总和 。在航天科普方面,天地互动的“太空课堂”也在数以亿计的学生脑中埋下了航天的种子 。
3、祝融号“下凡”:中国火神踏上火星
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地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重大突破:天问一号,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祝融号,成为中国首个火星巡视器(火星车) 。祝融,源于中国古老神话中“火神”的名称,成功踏上了火星!
目前祝融号已经超出了预定的三个月工作时间,仍在火星正常工作 。它已经行驶了超过1400米,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在火星探测史上的新纪录 。祝融号也在源源不断向地球发送揭示火星奥秘的各类科研数据,还成为了国际科研合作的典范 , 与欧空局火星快车任务进行在轨通信中继测试,实现了中欧在火星的“太空握手” 。
4、羲和号升空 , 中国进入探日时代
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 。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人类这唯一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深入了解它的磁场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等重要物理过程,让我国正式迈入探日时代 。
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之母的名字,用这个如此特殊的名称形容一个探求太阳起源的卫星可谓浪漫无比 。除此之外,另一太阳神话的主角“夸父”也在酝酿之中,它将是个24小时面对太阳的太阳天文台,为我们揭示太阳的一举一动 。
羲和探日,夸父追日,是中国航天对太阳研究过程中撰写的新神话 。
5、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火箭发射突破纪录
2021年,中国火箭共计实现了55次发射,不仅位列世界第一 , 也助力人类航天突破了史上最高火箭发射纪录 。其中,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突破400,全年实施48箭、103颗航天器,发射任务创年度新纪录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第1枚到第100枚,用了37年;到第200枚,又用了7年;到第300枚,用了4年多;而到第400枚,仅用了2年多 。在2021年的密集发射任务中,两次发射最短间隔仅4个多小时,更是实现了7天内密集实施4次任务的连战连捷 。随着数量的快速提升,所发射的载荷质量和数量也在攀升,这些都是中国航天突飞猛进的最直接证明 。
长征火箭的名字来自《七律?长征》一诗,写于1935年10月 , 当时长征并未完全结束 。该诗描述了长征期间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 最著名的一句是开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在未来,长征依然会继续行进!
6、长七甲归来,长征火箭历史性扩容
在经历了初次发射的挫折后 , 长征七号甲(A)火箭终于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归来 , 并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长征七号甲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的基础上扩展而来,吸收了金牌火箭长三乙的优点,实现了三级半构型 。长七甲整箭完全使用无毒安全推进剂,专注于高轨任务,它的运力、尤其是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一下增加到7吨级,填补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吨~7吨之间运载能力的空白 。
长七甲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理念,很容易实现批量生产和高密度发射 。它还首次测试了Ka频段6M卫星数据天基测量技术,直达天链中继卫星,大幅减少了对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依赖,也必将逐渐开启长征火箭遥测的新时代 。
7、太空烽火台,“天链”链接天地
地球自转对于航天任务的遥测是个巨大的阻碍,当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遥测站观测到时,就会进入通信盲区 。为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35786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条链接天地的信号中继通路,犹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让信息交互畅通无阻进行 。
“天宫课堂”顺利进行的背后是天链系列卫星保驾护航(图片来源:央视)
中国的中继卫星通信系统,其名为“天链” 。经过了若干年的建设,天链一号系统终于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 。与此同时,天链二号系统也已经陆续发星,并在此前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升级 。学生们能畅通无阻地参与“太空课堂”,航天员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级“太空Wi-Fi” , 长征火箭和太空飞船能自在遨游太空,这些都离不了天链在幕后的辛勤工作 。
8、精彩继续,嫦娥探月实现更多历史性突破
嫦娥三号让人类时隔37年再次着陆月球 , 嫦娥四号让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让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本 。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继续进行 。
2021年,中国航天首次公开了嫦娥五号获取的1731克月壤样本,并向国内外科研工作人员发放研究 。由于嫦娥五号的发射情况和控制情况几乎完美,它的轨道器部分还有大量推进剂结余,因此它开始完成各种高难度“附加题” 。
在把月壤样本送回地球附近后 , 它于2021年3月15日13时29分穿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成功抵达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点,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完成这项任务!目前 , 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
不仅如此,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仍在月球背后超期工作,为人类不断揭示这永不可见月面的奥秘(由于潮汐锁定作用,在地球上永远无法看到月球背后的绝大部分表面) 。
9、重器初现,载人登月未来可期
中国现有的载人航天主要依托于长征火箭(2F、5、5B、7)、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但是它们对于未来载人登月和踏入更远的深空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已经确定未来进行载人登月,并且一系列准备已经就绪 , 例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已成功试飞、新载人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已进入密集研发阶段 。新型号火箭,成为载人登月的焦点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发动机 。2021年,重型运载火箭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完成首台工程样机,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惊艳亮相,标志着该发动机关深阶段研制工作圆满完成 。或许通过对比更能说明它的意义:长征五号是中国现役最强火箭,它的核心液氢液氧发动机YF-77在真空中推力约为70吨,“仅为”新型号发动机的三分之一左右 。虽然新发动机推力为三倍,但研发的难度和技术复杂度可远不止三倍 。
10、多面开花 , 中国将走向更远深空
2021年 , 人类的火箭发射次数已经突破了冷战期间的最高点,这也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太空时代正式到来 。这个时代机遇,可能远远超过曾经的航海时代、陆权时代和航空时代对目前世界各个强国的意义,作为曾经深受苦难而如今处于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更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
目前,中国航天还在进一步稳步向前 。预计在2022年,中国航天将会继续保持高频率火箭发射 。中俄也发布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高规格联合声明 , 意味着双方将会携手踏上月球 。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务 , 也已经正式立项 。国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国将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实现近地小行星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任务;此外,还将实施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任务 。
可以说 , 这是个星辰大海的时代,中国航天人就是这一批乘风破浪的弄潮儿 。他们不仅让一系列华夏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也在这宇宙的一隅不断缔造出新的太空神话 。
2022年中国航天计划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 , 将完成载人航天6次重大任务,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还将完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飞任务 。
据悉,1月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北京召开2022年型号工作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在会上表示,2021年,全年各项型号任务圆满完成 , 实现了“十四五”发展的开门红: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天问一号”拓展了中国星际探索新边疆,宇航发射及飞行试验数量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计划完成率和经费到款额均创历史最高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徐强在会上作型号工作报告,总结2021年型号科研生产工作,部署2022年科研生产任务 。
报告指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 , 将完成载人航天6次重大任务,包括两次货运飞船、两次神舟飞船和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发射,以及在轨交会对接、出舱活动和飞船返回任务,全面建成空间站;完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飞任务 。
报告显示,全年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重大工程任务十分艰巨 , 发射飞行试验数量持续保持高位;二是型号技术攻关难度大,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要求高;三是型号批产交付压力大,科研生产转型升级任务重;四是装备体系化发展要求高,体系工作需统筹推进 。
吴燕生进一步就全年型号工作提出要求,要提升中国进入空间、利用空间、探索宇宙的能力,保持住宇航发射及重大飞行试验连续成功的良好态势,推进深化改革,把成本管控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
未来五年 , 中国航天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运载火箭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5年来共实施207次发射;
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
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
5年来,重大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空间科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带动作用 。
比如在历史演化方面,“通过对月球浅层结构的研究,对月球的演化历史,特别是在地质方面 , 取得了新的认知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分析和研究,把月球地质活动时间轴从原来大家认为的30亿年推演到20亿年,也就是说月球年轻了10亿年左右 , “这些对月球的认知,包括对月球地貌的演化,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
刘继忠表示 , 从物质能量来讲,通过前期研究,发现了新的月球深部物质类型,同时也发现迄今比较精确的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从空间环境来讲,通过几年科学研究,对月球粒子辐射剂量有了新的认知,得到了新的数值 。
“我们还发现月球微磁层,对太阳风与月球相互作用建立了新模型、新机理,通过从空间对地球的观测,也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整个活动演化取得了新的认知 。”刘继忠说 。
基础坚实 , 未来可期 。那么,“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点?
据吴艳华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 , 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还要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复以后要接续实施 。
“我们要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尤其是要协同构建空间基础设施,包括通信、导航、遥感三类卫星 , 形成完善的空间基础设施,推广卫星应用,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 同时为全世界服务 。”吴艳华表示 , 下一步,将统筹规划空间科学探索,发射一批用于科学论证的卫星 。同时我们要用好空间站、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这些平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取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作出贡献 。
划重点 “羲和号”探日成果可期
“羲和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 。在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羲和号”让我国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实现了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探测的全覆盖,奏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三重奏” 。
经过三个多月的在轨测试和实验,“羲和号”卫星已经完成了卫星平台技术验证40多次 , 对太阳进行了探测成像290多次,卫星的平台及有关载荷工作稳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 。
目前,“羲和号”卫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 。据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介绍,一是在轨验证了新型高精度卫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稳定度技术,与传统的同等惯量卫星平台相比,这颗卫星的指向精度和稳定精度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二是在太阳科学探测方面,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了太阳H-α谱线,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谱图像 。
太阳H-α谱线是什么?“这是光子与氢原子相互作用后,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 , 是太阳爆发时响应最强烈的一个谱线,能够直接反映爆发的特征 。”赵坚介绍,以前人类对太阳的观测,H-α谱线只能在地球上进行探测,但因为受到大气扰动,这个数据是不连续、不稳定的 。
“现在通过卫星在轨进行探测,就可以去掉这些不稳定因素,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和成像,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进而建立起太阳爆发从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积累、释放、传输的完整物理模型 , 对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理提供关键数据,有望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 。”赵坚说 。
关于我国未来的探日计划,赵坚表示,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相关的论证研究,将进一步了解太阳构造,确定太阳活动特征 , 掌握其机理和活动规律,更好地预报空间天气,造福人类 。
嫦娥八号2030年前发射
目前国家已批复探月工程四期任务 , 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这三项任务将在未来10年陆续实施 。
“我们已经发射的嫦娥四号 , 落在了月球背面,任务已成功实施 。”刘继忠表示 , 后续还有三次任务 。嫦娥六号要到月球的高价值地区进行采样返回,后续还有新的月壤、新的样品返回地球 。嫦娥七号主要是对月球极区进行科学探测,特别是对月球的水分布进行探测 。嫦娥八号则将实施极区的科学探测以及为科研站后续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
“整个探月四期,我们基本上要达到建设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标,同时也是为后续我们与国际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础 。这些任务我们和国际同行也在密切沟通协调,将一起合作开展相关探测 。”刘继忠介绍,比如,嫦娥七号任务已经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 。“按照目前整体研制进展 , 在2025年前后,我们将完成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的相关工作,同时开展嫦娥八号的研制;在2030年之前,要完成嫦娥八号发射 。2030年以前,探月四期能够取得预期成果 。”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科研工作 。”吴艳华介绍说 。
那么,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什么?后续如何开展工作?
我国将和俄罗斯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我们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俄罗斯规划的相应任务 , 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 。我们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 , 完成设施建设 。建设月球科研站就像建立一个小城镇一样,它要有能源系统 , 要有通信导航系统,要有远程运输系统,要有天地往返系统,还要有地面支持系统 。如果考虑到远期有人常驻的目标 , 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 。”吴艳华表示,计划2035年以后,根据各个国家、各个组织的科考任务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 。
“中俄两国航天机构还要向全世界正式发布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宣言 , 把建设原则、参与宗旨向国际社会发布 。”吴艳华透露,总的来说,在任务或者项目的各个阶段,包括建设的各种任务层级,无论是系统级、分系统级还是设备级,还是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级,包括天地支持级,“我们都不设限 , 一块儿来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