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的暮光》读后感精选( 二 )


城市人物中我们又跟着文学作品回到威尼斯文学中的海洋贸易 , 伊斯坦布尔废墟中重生的作家 , 都柏林中的天主教和对于死亡、两性的探讨 , 19世纪末伦敦的女权主义 , 柏林的城市发展离不开每个人 。
城市空间中我看到的是城市的空间被交通和时间所影响 。轨道交通的发展缩短了城市的距离 , 同时也压缩了时间 。同时城市的发展和电影、展览、建筑也密不可分 , 他往往会因为这些电影构图或者展览的火爆或者地标性的建筑而成为这个城市的明信片 , 从而成为旅游景点 。
城市发生中首先是先提到了拆这个话题 , 跟我们熟知的拆迁一样 , 有些区域的重新划分或者是功能性的改变使得城市中某块土地需要拆掉重建 。这是一把双刃剑 , 因为很难同时维持历史的故居同时又要维持城市的新开发 。所以必定是一个舍弃的过程 。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在早前追求经济发展时 , 会拆掉很多历史建筑 。但是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开始维护历史街区 , 所以这是一个很讽刺的现象 。只能说在平衡好这个度决策人很重要 , 民众也很重要 。并不是一位追求经济效应就可以给城市带来发展 , 有些古城反而是以独特的历史街区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所以要有各有偏重的发展 , 城市规划才能健全 。
城市生活中描述了日本的京东 , 一个历史感和现代感共存的城市 , 一个在游客和日本人眼中不同的城市 。做城市的主人公 , 花更多时间去生活在城市 , 衣食住行都投入到城市中才会体会到这个城市的味道 。
最后一章的上海故事 , 描述了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 , 行政区域的变化 。有新上海人和老上海人生活的交替 , 也有上海城市的扩张 。田子坊社区保留了原来的本地人居住功能和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旅游名片 。但是随着近年更多的商业化发展 , 他的特色也不再存在 。好像我们走到每个古镇都觉得是一个类型的 , 失去了原来自我的味道 。我在大学期间有幸在上海住了一年 , 那时候每个周末我都会去上海的法租界转转 , 或者去南京路的住宅区看看 。一边是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 一边是老上海的胡同地方 。这种碰撞很有上海特色 。就像我随手拍的照片 , 朋友看到就会说这是上海吧 , 而不会和别的城市混淆 。城市就应该保持他的独特性和功能性 。可以有很多个小上海 , 小镰仓 ,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保持了自己的城市个性并且让国内外游客所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