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的暮光》读后感精选( 三 )


这本书里我看到了24篇关于城市的故事 , 他们从各个角度讨论了城市的发展 。或深或浅 , 详略有当 。对于城市研究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读 , 会有更多的补充知识 。
《特洛伊的暮光》读后感(三):一本通向“城市”这一浩瀚命题的精细指南和目录
作为一个资深读者 , 赵琦将众多关于城市的研究著作梳理总结 , 加上自身的思考和体验 , 集成此书 , 以一种轻松简明的语调娓娓道来 。
从某种程度上 , 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本通向“城市”这一浩瀚命题的精细指南和目录 。
关于城市的24种想象 , 也就是书中24个趣味横生的篇章 , 它们被精心划分在六个不同的主题内 , 每一个篇章都可以单独拎出来品读 , 跳读或选读丝毫不影响对单独篇章的理解 。而且 , 在跳跃式阅读的过程中 , 还会偶然发现前后读到的概念互相佐证、彼此共鸣 , 看到妙处之时 , 不免猛拍大腿 , 连连称是 。
作者赵琦并非建筑学领域的专业学者 , 她的身份是精彩多样的:法学硕士、前金融从业者、半层书店创始人、阅读爱好者 , 同时还是一位上海市民 。她的多重身份决定了书内容的精彩纷呈——宗教、文学、电影、历史……你所能想象的所有 , 都能在书中相遇、碰撞 。
读者将会看到作者用《伊利亚特》史诗中出现的“阿基琉斯之盾”来解读希腊早期城市文明的意象 , 通过《诗经》中反复出现的“东门”来探索中国早期城市男女的恋爱日常 , 从威尼斯的发展史看莎翁戏剧中的社会元素 , 从《轻舔丝绒》这一“女同小说”看当时伦敦的女权潮流……
在作者的带领下 , 读者穿梭在二次元的文学、光影和三次元的城市空间里 , 俯瞰横向的世界地图 , 潜泳纵向的历史长河 , 一时间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
书中特地为上海开辟了一个专题 , 对于我这样出身小县城、求学上海的异乡人而言 , 无异于一本贴心的“魔都解读手册” , 为我打通了理解魔都的“任督二脉” , 使我对许多之前遇到的“生活迷惑”茅塞顿开 。
举个例子 , 我的上海同学曾提起 , 他们前往市区看望祖父母时会说“去上海” , 这种称谓一度让我非常迷惑;原来 , 这是因为上海人不仅把外地人叫“乡下人” , 也把所有1949年上海建成区80平方公里以外的人都称作“乡下人” 。
再举个例子 , 我曾经一度不明白 , 为何现在这个商业气息浓重、庸俗平凡的田子坊会成为上海的一大旅游景点 。现在我才知道 , 原来田子坊曾经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被拆除的危机 , 是多方努力之下 , 才因为“艺术创意+日常生活”的独特发展路线存活下来;而现在“低端化”的田子坊 , 则是因为在脱离了“非法”危机之后 , 不可免俗地因为各种商业考量沦落至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