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是认知的变现读后感精选( 三 )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读后感(三):财富是认知的变现:一个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最近,大家的股票基金收益都跌回解放前了吗?是不是在暴跌面前选择了躺平呢?心想“只要我不卖,就不算亏” 。刚好,最近我看了一本专业的投资理财书《财富是认知的变现》,作者是重阳投资的合伙人舒泰峰,他在书中这样写道:“许多非专业的投资朋友可能都正在经历这样的炒股五阶段:
我是心理学专业的,为啥要看投资的书呢?当然,我也需要钱,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一点在于:万事万物,底层逻辑相通,所以,虽然表面上这是一本股票投资的书,但其背后仍然是心理和认知 。你一定听过巴菲特那句名言:“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也许你也像我一样,曾经因为一句话振聋发聩:“一个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这两句话说的其实是一回事 。巴菲特说的是人性,后面一句说的是认知 。而所谓“认知升级”,其实不过是懂得了人性的弱点,拓展了意识的范围 。正因为如此,舒泰峰在给这本书的序起名字时,使用了《财富是认知的变现,破财是认知的沦陷》这样一个标题,而这本书通篇12章,讲的全都是认知,比如:
在《财富是认知的变现》这本书里,作者不但用无数经济学案例来解释12种人性认知误区和应对方法,每章都还有一个虚构的“巴菲特与老子的对话”,他用这种形式,把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和老子《道德经》当中的内容一一对应,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更让人感慨:大道相通 。接触的内容越多,认知越宽泛,就越能意识到这一点——任何学科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 。不过,我仍然相信很多人会觉得不管是巴菲特还是老子,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太遥远,我们只不过就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而已 。但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极则是:几乎每个人都想赚钱,都有成为“富人”的欲望 。这个现象再一次体现了人性的矛盾与复杂:每个人都想赚钱,但真正愿意花时间精力却学习赚钱的知识和赚钱思维方式的人,却凤毛麟角 。由此,我想起了猎豹移动CEO傅盛曾经改造过的一副人类认知的四个阶段图,在这张图里,他把人按照认知层级分为了4类
如果说以上四个阶段有点“绕”的话,那或者可以用“美丑”这样更为简单的方式粗暴理解:
按照这张图,95%的人都是在心智上“未开化”的人,这部分人做事,自认为凭借的是理性分析和判断,但其实不过是人性的本能,所以,会不断的在“人性的弱点”上栽跟头,沦为市场上的韭菜 。近些年来,以罗胖为代表的的一批知识分子逐渐打开了很多人的认知格局,虽然现在有不少人“自认为很懂”的点评罗胖等人不过是一群贩卖焦虑的知识分子,但我觉得说这种话的人,大多数都还没活出这95%的范围,因为真正实现了认知迭代的人,没有时间抱怨或满腹牢骚的评判,也不会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而是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范畴,在这个过程中,愈发觉得自己渺小无知,越发祛除人性的傲慢与偏见 。正因为此,老子才会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才是破解过度自信等认知缺陷的根本 。换言之,承认无知,才是智慧的开始 。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大的投资错误不是来自信息因素或分析因素,而是来自心理因素 。他列出了最影响投资的7个心理因素:贪婪、恐惧、自欺欺人、从众、嫉妒、自负、妥协 。也许正是因为“心理”因素如此重要,所以心理学才能与多学科交叉,比如,大家都熟知的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就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最佳组合 。除此之外,心理学与社会性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比如霍华德?马克斯提到的从众、嫉妒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息息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