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迁书画过眼录读后感摘抄( 七 )


如此循环往复 , 是传统的鉴赏家施用已久、行之有效的鉴定方法 。笔法、水平 , 成为他们判别真伪、鉴定作品的有效工具 。对照、比较 , 则成为兼容二者的操作手段 。在此基础上 , 鉴赏家还衍生出一种构建画史的努力 。1942年12月 , 王季迁记《林麓幽居》云:“笔墨松秀恬雅 , 为石涛、墨井(吴历)所祖一种”;1944年1月4日 , 其获观《为怡云上人作》:“可知香光(董其昌)画法之所从出”;1944年9月5日 , 其观《丹山瀛海》云:“廉州(王鉴)则为《丹山》与《夏日山居》一种”;当然 , 随着认识的深入 , 过去的看法也可能改变 , 同日《杂录》又云:“石涛所师 , 为《煮茶图》一种 。” 以笔法作为准绳 , 顺藤摸瓜 , 得到的是对一连串画家的风格认识 。由此积少成多 , 则形成对整个画史的认知框架 。在不同场景中 , 灵活地调取框架 , 可使未知的画家成为已知 , 零散的知识获得秩序 。这是许多鉴赏家孜孜以求的原因 。回到作品本身 , 它们就非但是“物” , 也是穿行在鉴赏家生活、知识、思想世界里的舟楫 。不同时代不同的鉴赏家 , 对待舟楫的态度可能不同 , 但总在驱遣它去往更远的地方 。而观画、鉴画、买画 , 对王季迁而言 , 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方式 , 更是一种思想方式的现实起点 。
印本 1940年代初的王季迁 , 在生活方式、思想路径上 , 大体循着传统的轨迹;在书画知识、价值倾向上 , 距离传统鉴赏家亦未远离 。然而 , 时代之风倏忽而起 , 旧日的池水难免搅动 。在鉴藏的领域 , 新的技术手段 , 影响了原有的鉴赏环境:
晚近珂罗版术发明 , 公私收藏相率影行流传 , 其制版精者 , 仅下真迹一等......近日收藏家一变往昔秘玩陋习 , 纷纷出展所藏 , 以供同好评定 。好古敏求之士既有真迹比较 , 复得印本参考 , 则凡缣素墨彩与夫古人之笔性笔趣 , 皆有线索可寻 , 心领神会 , 真赝不难立辨矣 。(1939年4月12日徐兆玮日记)
珂罗版印刷传入中国 , 约在二十世纪初 。这一技术 , 牵动新式画册的大量印行 , 扭转了过去近乎完全倚赖收藏的鉴赏环境 。爱好者仅凭画册 , 便能收获“眼福”;习画者除去老师 , 也可向画册请益 。王季迁生活在风气转变的时代 。与前一代鉴赏家决然不同的是 , 他对许多名画的初印象 , 自黑白精印画册中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