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圈足特点,关于越窑青瓷

1、关于越窑青瓷上虞窑业在东汉创烧出成熟青瓷后,发展之迅速令人诧异,至三国西晋曹娥江两岸窑烟四起,炉火熊熊,一举成为青瓷生产和技术传播中心,已为国内外同行所一致认同 。这一时期上虞窑业兴盛的标志主要有:
1.窑址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
据最新的统计,上虞境内已发现的东汉窑址有54处,三国西晋达57处[1] 。
东汉窑址分布比较密集的主要在梁湖镇的拗花山村、沿山村、倪刘村、华山村、白鹤湾村、柴岙村,上浦镇的凌湖村、石浦村、庙基湾村、夏家埠村、王家汇村、大湖岙村、冯浦村、渔家渡村等地 。
三国、西晋窑址分布比较密集的有上浦镇的石浦村、昆仑村、夏家埠村、姥山村、大善村、甲仗村、梅坞村、陶岙村、小坞村、董家山村,梁湖镇的倪刘村、潘窑村、横山头村、拗花山村、华山村、华光村、罗岭村、西华窑村、南穴村,驿亭镇的横塘村、黄倪严村、杨溪村、冯家村、岭下王村等地 。
这些窑址分布往往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分布范围广,碎片堆积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如分布在上浦镇的东汉区块性窑址就有石浦村的环四峰山窑?。?分别有龙池庙后山、小仙坛、小陆岙、大园坪4个区块;环大湖岙的八田头山、官山、老坟山、马面山、馒头山、捣*窝、火棚山、苹果山、五碗头山等9处东汉窑场 。分布在梁湖镇环皂李湖沿线,分别有倪刘庙山、保驾山、大多居山、多居山、朱家山、老鼠山、祝家山、加工场山、潘窑庵山等三国、西晋时期窑?。淮送饣褂谢反蠹舛ド揭こ『蜕掀值牧韬?。二是烧造延续的时间长 。许多窑场都跨代烧瓷 , 其中又以三国至西晋连烧为数最多 。如夏家埠帐子山窑场自汉代始烧以来 , 经晋、唐、五代一直延续至宋 。甲仗片区许多窑场也有部分存在汉、三国、晋直到五代仍在烧窑的情况 。
许多墓葬考古资料也同样表明,当时这里青瓷生产的规模和产量是非常可观的 。如上虞梁湖南穴村狗尾巴山的一座“天纪元年”(277)小型墓葬中,就出土了随葬青瓷器10余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虞烧瓷产量的巨大[2]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六朝故都南京及周边地区出土的量多、质好的青瓷器也多为上虞生产 , 这已为这一地区出土带有“上虞”字样铭文的青瓷器所证明[3] 。上虞的谢胜、袁宜、范休可等应是当时汉晋时期的制瓷名家 。
2.产品种类繁多,花样叠出 。
常见的器型有:(1)饮食器具类有碗、盘、碟、樽、木鬲、土甲、钵、鸡头壶、勺、魁、耳杯等 。(2)盛贮器类有盆、罂、罐、泡菜坛等 。(3)卫生器类有唾壶、虎子、洗、熏炉等 。(4)陈设器文具类有狮形器、羊形器、象形器、兔形水丞、砚滴、砚台等 。(5)明器类有五管瓶、堆塑罐、人物俑、鸡舍、猪圈、狗圈、砻、磨、碓、米筛、粮仓、鬼灶等 。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许多器物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如上浦帐子山出土的兔形砚滴、顶罐俑、西晋墓出土的力士俑、鸽形魁等 。2006年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上虞市文管所在上浦尼姑婆山三国西晋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以前极为罕见的象生瓷器物,不但有常见的鸡头罐、狮形器、兔形水丞,还有虎头罐、牛头罐、马头罐、鹿头罐、象形水丞等,无不写实逼真,妙趣横生[4] 。
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 , 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 。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 。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 。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 。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 , 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 。以划花为多 。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 。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被称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莹润泽 , 如宁静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绿 。
绍兴的陶瓷工业源远流长,“越瓷”名扬四海 。绍兴、上虞一带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有“龙窑”数百座,烧出的产品有釉陶和印纹陶,这便是“越瓷”前身 。越瓷始于汉,盛于唐 , 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朗,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纯熟的程度 。那时,由于创造了将坏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操作法,从而使产品器形端正,坯胎减?。?胎质细腻,釉色晶莹 。其中尤以“秘色窑瓷器”(青瓷)最为著称 。晚唐诗人陆龟蒙曾赋诗赞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并赞美越瓷“类冰似玉” 。越瓷从唐代开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许多国家 。
建国以后,越瓷更闪烁出绚丽的光彩,广大制瓷艺人充分利用会稽山麓、曹娥江畔蕴藏着的优质瓷土,采用先进的设施,制作出许多工艺精湛的产品 , 绍兴瓷厂还首创变幻莫测的变色釉瓷器,以及色彩纯真自然的钧窑新品——铜红釉;上虞瓷厂也生产出仿六朝青瓷器,这表明越瓷生产技术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五瓣葵口秘色瓷盘:高约7厘米,口径约24厘米 。五壁葵口,斜壁深腹 。通体施均匀凝润的青釉 , 肥质灰白坚密,底外壁有托珠支垫痕 。唐 懿宗供奉,由于秘色瓷在制胎施釉及烧造等方面所独具之特色,使烧制成型的秘色瓷器似冰类玉,在光线的照射下,盘内无中生有,似盛有水 , 清亮明澈,玲珑剔透,恰是徐夤笔下"巧剜明月染春水"的写照。算了,还是给你个网址吧 。如下:http://tieba.baidu.com/f?kz=221555477
最好的建议是去图书馆或者新华书店,书里的内容比较全面 , 网上的都只是片面之词

越窑青瓷圈足特点,关于越窑青瓷

文章插图
2、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的工艺特色通高13.5厘米,口径13.8厘米 。此碗是一件越窑青瓷中的代表作,可称得上“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精美绝伦,出类拔萃 。
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 。碗为直口深 腹,外壁饰浮雕莲花三组,盏托的形状如豆,上部为翻口盘,刻划双钩仰莲两组,下部为向外撇的圈足,饰浮雕覆莲二组 。该碗共由七组各种形态的莲花组成 。瓷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托心平整,正中镂有 一小圆孔直通器底 , 孔边刻“项记”窑工(作者)二字 , 施青釉,釉层厚且通体一致,光洁如玉,如宁静的湖水一 般,清澈碧绿,正如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中描绘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目千峰翠色来”,和陈万里先生形容的“一泓清漪的春水” 般的湖绿色,器形敦厚端庄 , 比例适度 , 线条流畅,丰腴华美,通体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 ,  构思巧妙,浑然天成 。
越窑青瓷圈足特点,关于越窑青瓷

文章插图
3、唐代越窑瓷器的特点1978年 , 浙江宁波遵义路出土的越窑执壶 , 叭口 , 腹作瓜棱形,肩部一侧贴多角形短流,另一侧在颈与肩之间连一曲柄,圈足宽矮,廓线柔和,棱角挺拔,各部分的比例适度,配以匀净滋润的青釉 , 显得十分优雅秀致 。嵊县升高工村出土的唐元和十四年(819)龙纹罂,大叭口、长颈、椭圆腹、平底,颈与肩连四系,外口沿雕贴盘龙纹饰,这种罂虽然与前期的“盘口壶”有较大区别,然而不难看出它是从“盘口壶”发展而来 。1958年,浙江慈溪县上林湖出土的蟠龙四罂,形制上也与此大体相同 。这时的盏托,盏底较小,圈足向外撇出,口张开 。口沿及腹壁五处凹进,托边翻卷,胎质细薄 , 釉色青绿,全器犹如一朵出水的荷叶托着怒放的荷花,设计巧妙,制作精致,表现出匠师们的高度艺术造诣 。水盂式样很多,有敛口、短直口和盖,腹部扁圆形,或圆球形,或方形圆角 , 细巧幽雅 。
唐代越窑瓷器以美丽的釉色著称,采用了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等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 。划花线条洗练,寥寥几笔便展现出一朵盛开的荷花 , 一枚风吹叶卷的荷叶 , 或花朵舒展、枝叶对称的海棠花和四瓣花 。印花多用于碗底、盘底等处,花纹有云龙、寿鹤和花卉,一般拘谨呆板,不像划花那样奔放有力 。晚唐时期已经出现了釉下褐彩装饰,如1980年浙江省临安县两市街明堂山唐天复元年 (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云纹镂孔炉就是一例 。这种装饰一直延续到五代 。1970年,临安县板桥五代墓出土的褐彩云纹四罂与水邱氏墓出土的装饰具有同样风格但这种釉下彩装饰并没有发展起来,很快就消失了 。刻划花装饰则仍占主导地位,并一直延续发展下来 。
越窑青瓷圈足特点,关于越窑青瓷

文章插图
4、唐代越窑的青瓷具有什么特色?唐代越窑青瓷的釉色晶莹清澈,青翠莹润,不断得到唐代诗人的赞美 。如: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孟郊诗“越瓯荷叶空”;许浑诗“越瓯秋水澄”;茶圣陆羽称越窑青瓷“类冰”、“类玉” 。
越窑以生产青瓷著称 。
越窑青瓷圈足特点,关于越窑青瓷

文章插图
5、“越窖青瓷莲花碗”为何堪称国宝级文物?可以介绍下这款莲花碗研究价值吗…1957年3月30日,苏州市文物局正在如火如荼地抢修虎丘塔文物,工人们在第2层塔心处突然发现一暗格 , 内藏大量经箱文物,后又在第3、4层发现大量文物,最珍贵的是一件越窖青瓷莲花碗 。此文物一出土,立即引发考古界高度重视 。专家认为这件青瓷碗,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堪称国家级文物!
1995年,上海举行国际秘色瓷研讨会 , 来自各地的秘色瓷精品齐聚上海,越窑青瓷莲花碗,由专家鉴定为五代越窑青瓷之典范 , 是秘色瓷中的稀世珍品 。而后这件文物由苏州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给了我们一睹国宝的良机 。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件国宝~~
越窑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 , 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 , 口径14.9厘米;整个碗底径9.3厘米,通高13.5厘米 。
此碗是越窖青瓷的代表之作,可称得上秘色瓷的稀世精品,造型精美绝伦,颜色出类拔萃 。作为女性朋友来讲,估计更为喜爱 。
从莲花碗的外部造型看,直口深腹,碗壁有3层莲花浮雕;盏托形如豆器 , 上面是一个翻口盘,盘上雕刻了2层双钩仰莲;下部有内外撇圈足,圈足上用2组浮雕覆莲作为装饰 。
整个碗的瓷胎呈灰白色,共由7组莲花组成,莲花形态各异 。
此碗之所以为秘色瓷的精品,在于:胎质细腻致密,瓷质颗粒纯净 , 托心平整 。瓷底正中有一小圆孔,孔边刻有“项记”2字,专家推测是窖工的名号标记 。
最让人感受到身心愉悦的是:碗的釉色 。碗的外层施有青秞,秞层厚重而且通体一致,看上去光洁如玉、清澈碧绿,好象宁静的湖水一般 。
从总体来看,整个莲花碗,釉色油润含蓄,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给人以美玉般的柔和 。整体整肃巧妙,外雕的大瓣莲花,给人清新脱俗、纤尘不染之感;再施之以青色,更显端庄华美、玉洁清新 。
【越窑青瓷圈足特点,关于越窑青瓷】通体看上去,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思巧妙,浑身天成 。既有小家碧玉般的清新活泼,又有大家闺秀般的敦厚端庄,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美 。
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曾以诗《秘色越器》赞之: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
“秘色”一词即源于此诗 , 诗中提到秘色瓷颜色青翠,如同美玉一样 , 其浇制过程复杂,因而又十分难得 。
关于越窑的情况,我们了解下 。五代时期,越窑只烧制供奉瓷器,平民不得使用 , 而相关的技术工艺也是保密的,因而后人无法了解到更多信息 , 以致秘色瓷几乎就成为了绝响,显得愈发神秘 。
秘色瓷莲花碗的出土,为秘色瓷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 , 揭开了虎丘塔埋藏千年的秘密,同时为我们展示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瓷器文化,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
1995年后 , 越窑青瓷莲花碗,正式改名为秘色瓷莲花碗 。由此,莲花碗被确定属于秘色瓷,专家的证据 , 就是来自陕西省法门市地宫里的秘色瓷 。
1987年,考古人员对陕西省法门市地宫就进行过大规模发掘 , 当时出土了很多佛教文物,秘色瓷器物正是五代以业供奉佛祖的宫廷瓷器 。
而苏州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莲花碗从质地、釉色上都与秘色瓷极其相追念 , 最终鉴定为五代秘色瓷 。
莲花碗的出土与鉴定,证实秘色实工艺在中国五代就已登峰造极 , 现今全世界秘色瓷器皿据说不足30件,任何一件都是举世罕见的珍品 , 而秘色瓷莲花碗又是珍品中的翘楚 。
秘色瓷莲花碗是佛教供奉器皿,而莲花本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就是君子品德高洁的象征 。因而 , 此莲花碗是佛法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不但风格独一无二 , 精神意义也源远流长 。
欢迎学习中华文化,你我同行~~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