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2.0读后感摘抄( 二 )


《代码2.0》读后感(三):被忽视的规制框架和代码2.0的失灵
吴天昊
劳伦斯·莱斯格在其著作《代码2.0》的介绍中提到,期望互联网从业人员能成为本书受众 。但很遗憾,比起凯文.凯利的系列作品,同样抽象但却十分卖座的《失控》《必然》,这本书显然没有引起互联网圈的关注 。这本书缺少了描绘未来的预言和最终结论,多了没有答案的问题和研究方法 。在崇尚神话的互联网科技领域并没有什么声量 。
但是,这并不妨碍《代码2.0》成为网络法的奠基之作,这本书影响了一代法律人对于网络技术的认知和看法,不知作者写作时是否预料到肩头的沉沉重担 。
本书的第一部分,从互联网的实质价值和结构价值角度,探讨了网络空间与传统空间的区别和问题 。著名的“代码即法律”即由此而生 。
【代码2.0读后感摘抄】这个论断有两层含义,第一,网络空间有规制并且需要规制 。网络空间并不是自由生长的,而是并且已经在“枷锁之中” 。旨在追求控制的框架歌颂其不受控制的特性,让人生疑 。第二,代码是网络空间重要的规则,网络行为和架构背后都渗透着代码的规制力 。
虽然“代码即法律”这一网络法潜在渊源的论断被学界认为是本书的代表性观点,但这本书的精华在第二部分 。
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探讨了何物在规制 。作者结合网络和现实空间的共同特征,抽象出了一套通用规制框架,即“法律、社群规范、市场、技术” 。作者认为,无论是网络空间还是线下空间,要理解某个状态背后的控制原理 。就需要综合分析其背后起作用的法律法规、特定圈层的社会习惯和惯例、市场的影响和技术代码上的架构 。同时四个要素之间也是会互相影响和改造的 。
而在本书的后续章节,作者便是在用这四个因素分析具体的网络法问题,如知识产权、隐私、言论自由和主权 。这些问题的探讨在本书出版的年代是有极大价值的 。本书中提到的问题,引领了网络法的热点探讨方向,至今仍旧是学界热点研究的主题 。
笔者认为本书前后的理念和问题已得到了太多的关注,而对于通用规制框架的探讨却是一个被忽略的核心,应予重点研究 。
“法律、社群规范、市场和技术”的四要素规制框架的属性是一个难以界定的问题 。显然,它不是规制的对象和客体 。但它也不是规制的主体,没有任何人的因素和主体性 。它亦不作为法律要素规则大前提的构成要件 。这四个要素中,后两个都有明显的具体、动态性,不宜作为前期确定的规则用于演绎适用 。
那么,如何理解框架的属性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研究 。首先,以卢曼系统论法学的角度理解,这个框架高度符合自生性的法律系统的原型 。其自身即可完成合法/非法的判断,并不需要主体去控制 。这种理解思路解决了主体性问题,但缺点在于其并不能把规制框架的独特属性表达出来 。在系统论法学中,所有法律系统都应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