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由来,藏戏的由来和历史变化

1、藏戏的由来和历史变化藏戏由来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 , 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 , 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 , 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 , 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 。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 。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 。
藏戏发展
藏族早期民间歌舞百戏中就已开始出现带有戏剧色彩的艺术形式 。一些藏史资料对此也曾有记载 。如《西藏王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松赞干布在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整牛 , 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 。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饶钹 , 管弦诸乐 , 如意美妙 , 十六少女 , 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驰马竞赛 , 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对民间歌舞的形式也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谐等文艺活动 。‘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谐”是既唱又舞 。”当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了哑剧性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 。这种表演形式在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 。那里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样,戴面具者的名称也同样叫作“阿若娃” 。
2.民间说唱
早在西藏的苯教时期,被称作“仲”的口头神话、历史传说故事已成为当时西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苯教已有专门从事说唱的故事师和歌唱家 。在西藏历史中,历代都产生过大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被用民歌、赞词、韵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这种演唱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也是许多民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例如产生于十一至十三世纪的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 , 其说唱性文体受佛教说唱文学的影响并有所发展,除独白和对话是适宜歌唱的韵文之外,部分故事情节的叙述也改为可歌唱的韵文 , 而韵文的写法采用的就是民歌体 。
此外,其他一些说唱形式,如“折嘎”(意为吉祥的祝愿)、“喇嘛嘛呢”等对藏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喇嘛嘛呢”这种说唱艺术,其对藏剧的影响非常之大,藏剧的剧本就是喇嘛嘛呢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 。说唱艺术的特点还清楚地反映在藏剧表演中 。如藏剧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他讲到哪里 , 演员就唱到哪里;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诵调介绍之后演员才能上场表演 。
4.形成与传播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17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 , 并在藏区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 。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 , 藏戏先后出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戏 。各个剧目的演出时间不等,短的只要几个小时,长的可连演几天 , 但每出戏一般都可分为序幕、正戏、和告别祝福仪式三大部分 。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别 , 藏戏还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还有独角戏,目前以蓝面具派影响最大 。以戴面具来作为演员的面部化妆 , 是藏戏的一大特色 , 但作为藏戏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戏的一些剧团却大多改为直接用油彩涂在脸上化妆,并将唱、白、舞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戏剧效果 。
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达赖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 。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骨干力量 。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 。
在这些流派中 , 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 , 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 。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 。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 。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较小 。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始时 , 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故称蓝面具派 。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
5.改进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 , 自治区政府在原觉木隆藏戏班的基础上组建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担负起传承和发展藏戏的任务 , 先后整理演出了一些《朗萨雯蚌》《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传统戏,同时还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题材剧目,剧团在保持藏戏原有的广场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剧场舞台艺术方面的实践,使藏戏由广场走上舞台,有了灯光、布景和化装,还开始使用管弦乐伴奏 。

藏戏由来,藏戏的由来和历史变化

文章插图
2、藏戏起源于哪个世纪藏戏起源于八世纪二十年代 。藏戏的非遗级别是国家级别,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戏剧,起源于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 。
相传藏戏是由七姐妹共同出演的,它的故事内容大部分是佛经里面的神话故事,因此最开始的时候 , 藏戏也被叫做“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 。
藏戏起源于藏族的宗教艺术 , 后来才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而出,因此,藏戏具有鲜明的宗教艺术特色,并且可以将其分为新派的蓝面具派以及旧派的白面具派等等流派 。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 , 基本上是因人定曲 , 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起源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 , 它通过来西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
藏戏由来,藏戏的由来和历史变化

文章插图
3、藏戏的由来藏戏的起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歌舞 , 二是民间说唱艺术,三是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 。
1、民间歌舞
藏戏最开始是在民间歌舞百戏中就已开始出现带有戏剧色彩的艺术形式,只是当时的表演一般是僧人再加上诵经 , 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藏戏在17世纪的时候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并在藏区广为流传 。
2、民间说唱艺术
民间英雄史诗《格萨(斯)尔》说唱性文体受佛教讲唱文学的影响而有所发展,除独白与对话是适宜歌唱的韵文,说唱故事时用民歌、赞词、韵文或说唱的曲调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 , 使故事更加生动活泼 。还有一种说唱形式称“折嘎” , 演唱时艺人披山羊皮面具 。
3、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
宗教色彩浓厚的说唱艺术形式“喇嘛玛尼” , 唱本多是宗教故事,也有部分为民间传说 。藏戏的剧本就是喇嘛玛尼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 。说唱艺术的特点反映在藏戏演出中,如藏戏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演员扮演的角色要等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诵调介绍后方能登场表演 。
藏戏的特色
藏戏的演出 , 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 。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 , 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 , 没有复杂的脸谱 。
乐器也较简单 。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 。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 , 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 。后台一般有帮腔 , 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藏戏
藏戏由来,藏戏的由来和历史变化

文章插图
4、藏戏的来历?十四世纪,噶举派(白教)高僧唐东杰布(1385-1464)在云游途中于1430年主持营建了据说是西藏的第一座铁索桥 。在建桥过程中 , 他发现民工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说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中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编排表演节目、设计唱腔动作和鼓钹伴奏,指导七姐妹演出 , 借以宣传宗教,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行善积德) 。七姐妹天生丽质、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阿吉拉姆”(仙女) 。以后藏戏被称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 。据《唐东杰布传》载 , 唐东杰布主持修建的铁桥、木桥数量达上百座,码头渡口也有一百多个 。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桥梁渡口,所需资金除靠其游说化缘所得外,主要靠组织募捐演出来筹集 。以后唐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家乡主庙迥·日吾齐寺,创建了迥·日吾齐戏班 , 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在白面具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老瑜伽功术、杂技等 , 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 。从此,蓝面具戏逐渐形成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 ,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800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 。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 , 别无其他乐器 。
藏戏由来,藏戏的由来和历史变化

文章插图
5、藏戏的由来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天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
那时候 , 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于是 , 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 。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 。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 , 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 , 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 , 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 , 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 。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 , 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任务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 , 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 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
雪山江河做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 , 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 。艺人们唱着 , 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
故事的主要部分 , 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 。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 大家随心所欲、悠哉游哉,毫无倦意 。
藏戏就是这样 , 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
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 , 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 , 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 , 有人献出钱财 , 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 。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
就这样 ,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藏戏由来,藏戏的由来和历史变化】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天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