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来历和节日风俗,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1、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 。第二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 。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然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
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比如晒秋、放纸鸢、登高、赏菊花、佩戴茱萸等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近代 , 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 。
【重阳节来历和节日风俗,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俗语中有很多是关于岁时节日的,重阳节也不例外 。下面这几则都是有关重阳节的歌谣俗语,体现出了重阳节饮菊酒、放风筝的风俗,以及在重阳这日占卜天气的风俗 。
菊花黄 , 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
八月中秋哥送饼 , 九月重阳妹送鞋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重阳节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 , 鼎盛于唐代以后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 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 。
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 , 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此时重阳节的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 
重阳节的仪式 。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 , 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 , 因此 , 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常将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

重阳节来历和节日风俗,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文章插图
2、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 也是我国老人节,每年重阳都有出游赏秋 , 登高望远,饮酒吃糕等习俗,还有相关的尊老敬老活动在进行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供大家阅读参考 。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跟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的形成已经不易考察明确 , 但民间流传着众多关于重阳节起源的说法 。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种仪式 。
“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确定季节的标志 。“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 , 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内火”之说 。大火星的隐退 , 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内心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因此,在“内火”时节 , 正如其出现时需要迎火仪式那样,人们也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
现在我们虽然很难知晓古人的祭拜仪式,但从后世重阳节习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有些地区重阳节有祭灶神的习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遗俗 。
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可见,古人是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相对应的春秋大节,而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便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 , 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 , 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代代传承 。
重阳节怎样过有意义
最好就是回家陪陪父母 , 给他们做一桌子好菜 。如果由于工作原因 , 实在无法回家陪父母 。那么就一定要给他们打一通电话,或者发一个视频,让父母知道远在异乡的你,时刻挂念着父母的身体 。当然,子女们也可以给父母买一份礼物以示孝心!
重阳节的习俗
虽然世人对重阳节已经有了新的解释,但是庆祝重阳节的一些传统活动仍然被世人所接受 , 并流传下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远眺、出游赏景、遍插茱萸、观赏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
1.登高远眺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故重阳节又名“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并无定数 , 一般是登高山、高塔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为了写重阳节登高的名篇 。
2.出游赏景野餐
人们登高并非单纯的攀登而已 , 还要观赏山上的红花绿草,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 , 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之风颇盛,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 。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 , 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 , 别有一番趣味 。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人们或将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佩戴茱萸的大多为妇女或儿童 , 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
重阳节人们还喜欢头戴菊花 , 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历代盛行 。宋代,人们会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互赠送佩带 。到了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
4.赏菊饮酒
重阳节恰逢一年金秋时节 , 菊花盛开,正是赏菊之时 。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均起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可谓是晋代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而菊花酒在古代则被看作是重阳必饮、去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为了重阳节的一种风俗习惯 。
5.吃重阳糕
在重阳节众多的食品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重阳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因为“糕”与“高”谐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阳节吃重阳糕尤为盛行 。在九九重阳节当天天明之时 , 父母会将片糕搭儿女头额上,口中念念有词 ,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仿佛一座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 , 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代替茱萸 。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辟邪气之说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 。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 , 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 。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
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 , 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
吉利之意
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 。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 , 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 。”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
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