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是多少米,1寻等于多少米

1、1寻等于多少米圣经》中有大量以色列度量衡单位 。刚开始这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反而这些一般中国人不熟悉的度量衡名字我认为会妨碍中国读者的阅读快感 。但是我很快改变了看法:这些度量衡单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宝贵的"基因" 。他们的存在以奇特的方式验证了中东和全球文明的内在文化血缘关系 。这是任何其他线索都无法替代的,这是由度量衡单位的特性决定的:它与政治无关,或者说关系很?。?人人必须使用;它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并且也是一定会出现的文明产物;它与信誉直接相关,古代社会同时也是道德社会 , 度量衡单位有着严格性和稳定性 , 轻易不会改变 。
【一寻是多少米,1寻等于多少米】我认为对度量衡单位的研究将是本体系在未来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
在《圣经》中最经常出现的几个度量衡单位有重量单位:他连得、舍客勒、季拉;长度单位:肘、虎口、掌;容量单位:升、斗、歌珥等 。
在我们考察古代度量衡单位的时候,不应该把欧洲古国排除在外 , 尤其是英伦三岛这个保守的西方化石王国更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参照地区,因为我认为中东是"全球"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英国的度量衡单位发达而古老,并且他们也在全世界使用广泛,应该与古代中东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当然不排除在罗马帝国时代也有传入(但这个时期的传入实际上就没有意义了) 。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中,各个地区的度量衡还是发生过一些变化 。仅只在中国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就做过许多次改变,最大的一次恐怕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最近的一次是上个世纪中国与世界接轨 。所以要找历代的度量衡单位并非易事 。中国在改,中东也一样会有改变,所以此研究也应该是双向的 。根据现有资料 , 初步对比如下:
有关长度:
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 , 中东如此,中国不能不如此,其实全球如此 。《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 。
以色列"肘"就是一个身体单位 。(cubit、cubitum elbow)肘尺,又叫腕尺,一种古代埃及或以色列的长度单位,自肘至中指端,约长等于18至22英寸 。1英寸大约2.54厘米,换单位后"1肘"大约为46-56厘米 。确实腕尺这一长度单位会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变化,比如在高身材的白人种族和身材相对比较矮的黄种人那里的尺度会不一样 。这或许就是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
很可能:以色列"1肘" =(战国)2尺= 46厘米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肘"本身的不确定性,已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了 。后面大家将会发现,古代度量衡单位之间"2进位"是最常见的一种 。也有人认为"1肘"等于"52厘米" 。"肘"单位是否在古代发生过大的变动还是个疑问 。
《圣经》中还有一个从人身体发展出来的单位:"虎口",英语为"span" 。这完全是个中国人同样使用的古老概念:"一扠(za)"–手掌全部打开后拇指尖与中指尖之间的最大距离 。在官方正式使用场合"虎口"是个有具体固定尺寸的度量单位:1 span = 23厘米 。中国的"1尺(战国)"恰好是"23厘米"!所以:以色列"1虎口"(1 span)=中国战国1尺 。换句话说:以色列1肘= 2虎口=战国2尺 。
以上中国长度单位与以色列古代单位的等同是不是偶然的呢?让我们继续 。
在古代中东地区(如古埃及和以色列),更小的另外一个长度单位是"掌宽"(hand、hand breadth),大约7.7厘米 。中国的1(商代)尺恰好是15.8厘米,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2(以色列)掌宽= 1(商代)尺 。
在我追溯中华民族源与中东人族源关系的同时,一位以色列裔的英国人拉尔夫也正在追溯英国远古与中东人(尤其是埃及人、实际上就是住在下埃及的以色列人)之间的联系 。他在"考古风暴系列"《宇宙的设计师》一书中,从金字塔的设计讲到许多的度量衡单位,推算出希腊、古埃及和今天西方人使用的度量衡之间的换算关系有着神秘的联系 。
中国许多的度量衡单位与国际通用单位间的换算单位多为整数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全人类来自同一个文明体系 。但有人会说,现代的度量衡单位才一百多年的历史 , 我觉得这只看到了表象,因为度量衡单位在当初的设置就会考虑到与世界各国的接轨问题,让每一个体系中的度量衡单位尽量可以整数换算应当是重要的一个考虑支点 。另外,现代人使用的这些经过"科学"的方法测量出来的单位,古人们完全可能运用古朴的方法实际上也曾经获得过,比如"公尺"的来历 。
现在的米制来自法国,"一米等於光在真空中时间在1/299792458秒内所通过的距离",相当于定义光速为299792458米/秒 。起源於法国1790年法国科学家鲍尔德等人建议"取北极到赤道通过巴黎子午线的长度的十万分之一作为单位",之所以称呼为"米" , 则是因为meter的缘故 。
英国长度单位是"foot" , 英尺,很明显最初这是一个自然尺度 。英寸也是一个"自然"度量单位:来源于三个大麦粒的长度,约合2.54厘米 。但1英尺却等于30.48厘米 。基本上是个"整数"换算 。中国的三尺恰好等于一米 。
英国还有为"码"(yard)的长度单位,1码= 0.914米=中国清朝"2步" 。
中英两国的长度单位会随着岁月而改变,所以它们今天的些微差异不能作为否定它们有共同文明渊源的证据 。这方面还有更多例证 。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
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传统说法是"1庹"大约合今天的"5市尺" 。
中国还有一个长度单位叫"墨"也等于5尺 。那么看来:1墨= 1庹?这是不是古代人由于语言的不同,来到中国后对同一种长度单位有不同的叫法引起的重复呢?存疑 。
中国的度量衡多在商代后出现 , 战国比较纷繁,秦以后相对统一 。
中国1寻= 8尺 , 与"步"接近 。"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 , 这看起来十分杂乱,我得到的基本数据是,1中国寻= 1米6 。万里之外的英国也有一长度单位"英寻"(fath) 。1英寻= 2码= 1.8米 。英寻与中国寻之间仅差0.2米!他们是否在古代为同一起源呢?
另,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
上面几个单位,又都与中国古代的一个单位"引"接近 。中国1引= 1.8米 , 实际上,1中国引= 1英国寻!
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 。有定制 , 为古八尺 。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 。这又是一个"寻"的翻版:1.8米 。
中国的"步"是动态的的距离,英国的英尺(foot)实际上为静态一脚的长度,他们有本质上的差别 。
中国1步= 1寻= 2跬 。
"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 。
古人明显在度量衡方面有以"2"进位的习惯 , 并且偶有以"5"进位的习惯 , 再然后是"8进位","10进位"似乎并不多见 。这些度量衡单位上的进位习惯在以色列地区也一样,可视为全球有文化渊源的另一个例证 。之所以多采取"2进位"是因为它最简单,选取"5进位"则是由于人手5指为最方便的计算工具 。
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 。既然是四指并拢的宽度即为"扶" , 那么很容易回忆起来上面的一个以色列单位:"掌宽",他们是完全一样的 。同时,我们在英语词典上可以查到:1 span(掌宽)= 4英寸 。换句话说:不仅中国"扶"=以色列"掌宽",而且中国"指(宽)" =英国"英寸"!
1(以色列)掌宽= 7.7厘米;1(商代)尺= 15.8厘米;1英尺= 30.5厘米,完全可以说:1英尺= 2商代尺= 2 X 2掌宽!
长三丈、高一丈为"稚" 。这真是个奇特的长度单位 。
矢、筵、几,这几个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我没有查到 。我想他们可能来自于生活,比如"筵"、"几"就有可能是古人坐在筵上、几旁得来的长度 。古代中东人也是席地而坐的 , 他们与中国古代一样使用筵、几 。他们的坐席筵几肯定有定制,会引申出固定的长度单位 。这方面也可以考察今天依旧使用塌塌米的日本情况 。
中国传统的市尺制恰好"3尺=1公尺"很耐人寻味 。中国的2华里约等于1公里(1000米)也很神奇 。
在度量衡单位中,长度单位应该是其中最早使用的一种,并且也应该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然后才是"量"和"衡" 。古人最起码在5000年前就应该有比较固定的长度单位了 , 因为那个时候不仅天文很发达了 , 而且金字塔也已经出现 , 没有精确的长度单位是难以想象的 。假如让我推测,长度单位至少应该早于7000年前出现才符合一个科学的解释 。
重量单位:
"他连得"(talent,又译"塔兰特")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频率很高的重量单位 。
1"他连得"约等于30公斤(kg) 。1他连得= 3000"舍客勒"(shekels) 。
从以色列的"他连得"可考证中国古代的"石"(念dan)单位与之的对应关系 。
在中国战国时期(再早似乎没有该单位),1石= 30公斤 。也就是说,1战国"石" = 1以色列"他连得"!换话说 , 中国的"石"(dan)就是以色列的"他连得" 。但在其后的不同时期,该单位分量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皆围绕30,000克 。
两者发音也接近 。中国的"石"本来念"shi",为什么单单在度量衡上取名为"dan"很说明它的特性:因为古代这么重的单位不可能使用珍贵的金属做砝码,只能使用常见易得的石头(见图),但由于它原先发音(接近)"talent" , 所以就把30公斤重的石头砝码按照中国人把外语中的名词通常最前或最后一个音节而简化的习惯就叫"石"(dan)了 。假如我们连读"talent",就发现简读为"dan"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t""d"爆破音在发音中的互换本来就很常见,再加上"l"元音化倾向 , 所以转换为中国的"dan"毫不为怪 。
舍客勒(shekels或shekalim):又可翻译为"谢克尔",古以色列、巴比伦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标准的说法是"约为半盎司" 。或者说:2舍客勒= 1盎司 。
1盎司等于31克 。战国时期(楚国)"1两"等于15.6克,所以1(以色列)舍克勒=(战国)1两!中国"两"的称呼很可能是"shekalim"最后一个音节"lim"的简称和变异 。在古代语言不确定时期,由"林"转换为"两"很容易理解 。
同时 , 由于"1战国釿"(31.5克)= 2战国两;所以,英国1盎司=战国(魏国)"1釿"(31.5克)!
这种全球度量衡的接近,尤其是相等,绝对不可等闲视之 , 是远古共同文化渊源的重要信息 , 几乎可以与人种基因等恒定因素同样看待 。假如不是文化传承,怎么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约而同?另外它们几乎全部出现于中国传统历史观中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 。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必须重新改写:承认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已经与中东以色列等国有广泛的文化联系 。中国学术界现在已经承认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 , 时间为商朝 。但是,我认为这依然是拘谨的,应该把范围再扩大 , 把时间再提前 。
以色列1季拉(gerahs):约合0.78克 。中国战国前后1两= 15.6克 。
可以说:2"以色列"季拉=中国1/10两 。实际上这个以色列"季拉"就相当与中国"1钱"的重量 。中国1两= 10钱 。但是我没有看到战国时期有"钱"单位的使用 。
中国战国时期1斤=今天中国1市斤 。1公斤= 2今天中国市斤 。
1(东周)寽= 1战国斤= 2(东周)冢= 250克 。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 8两,1两= 3 X 8铢(楚国) 。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 。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 2釿= 2 X 8两 。
但10进位的整数也不缺乏:1镒(魏、韩) = 10釿(魏、韩) 。
液量单位:
1(以色列)歌铒(measure)= 0.5品脱 。《圣经》中有"二万歌珥"的说法 。也就是说:20000歌珥=西方10000品脱 。换句话说 , 1(英国)品脱= 2(以色列)歌铒1品脱= 0.5683L(公升,为避免与中国升混淆后面一律采用"L"替代"公升") 。1L = 2品脱 。也就是说:1L = 2 X 2"歌珥" 。
我奇怪地发现这样一个对应:中国周制1斗= 2L 。
也就是说:中国周制1斗= 2L!周制1斗= 2 X 2英国品脱 。1周制斗= 2 X 2 X 2"歌珥" 。
1L = 5周制升 。1周制斗= 10周制升 。
演变到现在中国传统依然使用的单位,1市斗= 10市升= 10L!这种恰好相等让人迷惑 。考虑到古代计量工具的不严格,本节对比一般不计算小数点之后的单位 。
《圣经》中以色列20000歌珥= 10000英国品脱= 5000L = 1000(周制)升= 100(周制)斗!
罢特(baths):古代以色列液量单位 , 今天约旦依然使用,一般翻译为"巴思" 。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原始性,取已有的物品为计量标准,为古代人一次洗澡水量也未可知,1罢特大约为37-40.546L 。
战国1斛= 20L,也就是说,很可能:1罢特=战国2斛(按最大值) 。
我还发现一个整数:中国楚国1筲=今天的1L!
明清时期的1合= 100cc!对应关系基本整齐 。
前面已说过:中国东周1斗= 1 Seir 。"Seir"是个《圣经》常用地名 , 它如今作为液量和重量单位出现在印度,我相信这个计量单位一定首先出现于中东,然后才流传到印度 , 最后成为中国的量衡单位"斗" 。
《圣经》中还有一个干量单位"伊法"(ephah) 。1 ephah约等于1英国蒲式耳(bushel) 。假如拿英国古老的"夸脱"(qt)来比较可能还有新发现 。
我觉得列举以上的例证已经足够引起人们对于远古全球文明交流的关注,更多更精深的工作还是留给专家吧,我的知识和方法只够抛砖引玉 。
中国1寻= 8尺,与"步"接近 。"周代以八尺为步 , 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这看起来十分杂乱,我得到的基本数据是,1中国寻= 1米6 。万里之外的英国也有一长度单位"英寻"(fath) 。1英寻= 2码= 1.8米 。英寻与中国寻之间仅差0.2米!他们是否在古代为同一起源呢?

一寻是多少米,1寻等于多少米

文章插图
2、一法寻等于多少米?法国从前的长度单位,1法里约合4公里
一法寻约合1.624米
————————————————
希望采纳,你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法国从前的长度单位,1法里约合4公里
一法寻约合1.624米
英国旧时的四分之一便士 , 现在已经废除
一寻是多少米,1寻等于多少米

文章插图
3、一寻是多少米1.6米 。中国1寻=8尺 , 与“步”接近 。“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这看起来十分杂乱,换算得到的基本数据是1寻=1米6 。
1.6米 。中国1寻=8尺,与“步”接近 。“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 , 这看起来十分杂乱,换算得到的基本数据是1寻=1米6 。
一寻是多少米,1寻等于多少米

文章插图
4、一寻在各个朝代表示多长(急需,谢谢)“寻”作为长度单位最早出现在周代的典籍中 。《说文解字》:度 , 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意思是:人伸开两臂,从左手中指尖到右手中指尖的长度,现代人叫“一庹” 。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寻”的实际长度并没有变化 , 相当于人的身高 。据考证 , 几千年间,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并没有太大变化 。
周代的长度单位是八进制,八寸一尺、八尺一寻 。后来各个朝代的长度单位出现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尺”的长短不同上 。如:周至秦 , 一尺合今23.1cm ;汉,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一尺合今29.6cm ;唐,一尺合今30.7cm ;宋元,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寻”在当时合多少“尺”,可以按此换算 。
需要强调的是,“寻”本身的实际长度不变 。并且 , “寻”是个概数 。
《说文解字•寸部》:“度人之两倍为寻,八尺也 。”
《说文解字•人部》:“仞 , 伸臂一寻 。”
大概寻约等于一个成年男子双臂水平展开那么长,也就是八尺左右 。古人的度量单位其实不太标准,常用单位就是尺和寸,按照比例计算一下就能得出寻的大致长度了 。如果想要非常精确的某个年代的数字,只能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和考古发现了 。
先秦时《诗经·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 。”郑玄笺:“八尺曰寻 。或云七尺、六尺 。”
战国时,七尺曰寻 。
没有找到一寻在各个朝代表示多长的资料 。
一寻是多少米,1寻等于多少米

文章插图
5、一寻等于多少米,一仞等于多少米,一咫多少多少??一寻=2.67米
一仞=2.67米
一咫=0.3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