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就义地点,秋瑾烈士纪念碑的人物简介

1、秋瑾烈士纪念碑的人物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 , 东渡后改名瑾 , 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 , 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 ,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 , 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 , 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烈士纪念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中心轩亭口 。古轩亭口相传亭始建于唐 。屡建屡废,现已荡然无存 。此地历来是绍兴的闹市中心,正处贯通南北的大街和府治前的府横街的交接处,正像鲁迅在他的著名小说《药》中所写的“丁字街” 。

秋瑾就义地点,秋瑾烈士纪念碑的人物简介

文章插图
2、秋瑾迁了几次墓,分别在哪一迁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在浙江绍兴就义 , 遗骸暂厝绍兴卧龙山 。秋经武告诉采访人员,在8月风声稍有平息,他的祖父也就是秋瑾长兄秋誉章带人将灵柩迁往严家潭殡舍 。
二迁
1907年9月 , 殡舍主人通知说拒绝为“女匪”秋瑾提供殡舍,秋瑾灵柩又迁往绍兴大校场 , 上面覆盖草扇以避风雨 。
三迁
1908年1月25日,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徐自华根据烈士“埋骨西泠”的遗愿 , 将烈士安葬在青山绿水的西子湖滨,同年2月25日 , 各界人士400余人来到秋瑾墓前举行公祭 。
四迁
1908年10月,清王朝下令平墓 。秋瑾灵柩再一次迁回绍兴 。
五迁
1909年,即秋瑾墓被平的次年,秋瑾丈夫王廷钧在湖南湘潭病故,秋瑾的灵柩迁往夫家湖南 。据秋经武说,秋瑾婆婆拒绝承认秋瑾为王家媳妇,所以夫妇并未合葬 。
六迁
1911年,秋瑾之子王源德成年 , 将母亲灵柩迁往湘潭昭山 。
七迁
1912年辛亥革命后,湖南浙江争葬秋瑾,湖南同盟会将秋瑾的灵柩从湘潭昭山移到了长沙岳麓山 。
八迁
1913年秋瑾罹难6周年纪念日,烈士的灵柩第二次安葬在西湖西泠桥畔 。其间 , 孙中山来到杭州凭吊秋瑾,他留下了“巾帼英雄”的匾额,并挽之以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
九迁
1964年冬 , 浙江杭州“清理西湖风景区坟墓碑塔运动”,12月2日秋瑾烈士墓上的小碑亭被毁 。1965年1月末,作为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最后一座名人坟墓的秋瑾墓被平毁 。
十迁
秋经武说,当时周恩来闻讯后极为震惊 , 下令恢复,在杭州松木场重修简易秋墓,并由当时省长周建人题写新墓碑:秋瑾烈士之墓 。
对于这一迁,80多岁的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沈祖安告诉采访人员,他曾经看到过这一简易秋墓 , 位置不在松木场,而是在今天杭州香格里拉对面的湖滨,离开原来秋墓只有几十米,存在时间应该在1965年至1966年 。
十一迁
1966年7月至8月 , 秋瑾遗骸被装入一个瓮中迁往杭州鸡笼山 。
十二迁
198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70周年 , 此前,浙江省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秋瑾烈士墓 。经过一番寻找,烈士的遗骨终于在人烟稀少的鸡笼山寻获,并迁回到西湖边 。
据秋经武透露 , 当时确认秋瑾遗骸时,曾经把烈士遗骸送往北京进行比对;在存放烈士遗骸的瓮中还发现了一个光复会的戒指,以及一双女鞋 。
中新社采访人员近日赴杭州西泠桥畔秋瑾墓瞻仰,墓座正面镶嵌大理石碑石,上刻文字用的是孙中山先生当年所题“巾帼英雄”,上款为“鉴湖女侠千古”,下款“孙文” 。墓座背面嵌着当年在西湖边初葬秋瑾时所立的“西泠十字碑”原碑,它见证了秋瑾烈士墓的沧桑历史 。
12次 。。
 一迁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在浙江绍兴就义,遗骸暂厝绍兴卧龙山 。秋经武告诉采访人员,在8月风声稍有平息,他的祖父也就是秋瑾长兄秋誉章带人将灵柩迁往严家潭殡舍 。
二迁
1907年9月,殡舍主人通知说拒绝为“女匪”秋瑾提供殡舍,秋瑾灵柩又迁往绍兴大校场,上面覆盖草扇以避风雨 。
三迁
1908年1月25日,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徐自华根据烈士“埋骨西泠”的遗愿 , 将烈士安葬在青山绿水的西子湖滨,同年2月25日,各界人士400余人来到秋瑾墓前举行公祭 。
四迁
1908年10月,清王朝下令平墓 。秋瑾灵柩再一次迁回绍兴 。
五迁
1909年,即秋瑾墓被平的次年,秋瑾丈夫王廷钧在湖南湘潭病故 , 秋瑾的灵柩迁往夫家湖南 。据秋经武说,秋瑾婆婆拒绝承认秋瑾为王家媳妇,所以夫妇并未合葬 。
六迁
1911年,秋瑾之子王源德成年,将母亲灵柩迁往湘潭昭山 。
七迁
1912年辛亥革命后,湖南浙江争葬秋瑾,湖南同盟会将秋瑾的灵柩从湘潭昭山移到了长沙岳麓山 。
八迁
1913年秋瑾罹难6周年纪念日 , 烈士的灵柩第二次安葬在西湖西泠桥畔 。其间,孙中山来到杭州凭吊秋瑾,他留下了“巾帼英雄”的匾额,并挽之以联:“江户矢丹忱 , 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
九迁
1964年冬,浙江杭州“清理西湖风景区坟墓碑塔运动”,12月2日秋瑾烈士墓上的小碑亭被毁 。1965年1月末,作为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最后一座名人坟墓的秋瑾墓被平毁 。
十迁
秋经武说 , 当时周恩来闻讯后极为震惊 , 下令恢复,在杭州松木场重修简易秋墓,并由当时省长周建人题写新墓碑:秋瑾烈士之墓 。
对于这一迁,80多岁的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沈祖安告诉采访人员 , 他曾经看到过这一简易秋墓,位置不在松木场,而是在今天杭州香格里拉对面的湖滨,离开原来秋墓只有几十米,存在时间应该在1965年至1966年 。
十一迁
1966年7月至8月 , 秋瑾遗骸被装入一个瓮中迁往杭州鸡笼山 。
十二迁
198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70周年,此前,浙江省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秋瑾烈士墓 。经过一番寻找,烈士的遗骨终于在人烟稀少的鸡笼山寻获,并迁回到西湖边 。
秋瑾就义地点,秋瑾烈士纪念碑的人物简介

文章插图
3、文天祥和秋瑾的爱国事例文天祥和秋瑾虽然不在同一个时代,但我们都把他们视作爱国人士 。
1、文天祥: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 。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 。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 。
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 , 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 , 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
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兩剑ń裥禄崮希钫薪嫡攀澜?。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 。文天祥大义凛然 , 宁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 。终年47岁 。
2、秋瑾: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 。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 。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
扩展资料
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
1、秋瑾是华夏杰出先烈,民族英雄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女权 , 常以花木兰 , 秦良玉自喻 。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她与吕碧城被称为“女子双侠”,与唐群英被后人誉为“辛亥革命的孪生女儿” , 与唐群英、葛健豪誉为“潇湘三女杰”,她们的女权与女学思想成为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
2、毛泽东:评语说 , “命系庖厨何足惜哉” , 此言不当 。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 , 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 
蒋介石: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之精神与人格,并为整个民族万古不磨的光荣 。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 。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1、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 , 坐了三年土牢 , 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 。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 , 不但可免一死 , 还依然可当丞相 。”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 , 慷慨就义了 。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
2、秋瑾为了拯救祖国,舍家出走 , 到日本留学,参加了革命党 。后来她决定回国从事武装起义 , 推翻清朝 。明知这件事充满了危险,可她对朋友们说:“革命要流血牺牲才能成功 。这么多年,男子们为革命流血断头的,有不少人了 , 可女子还 没有,这是女界的耻辱,我去洗刷这个耻辱!”秋瑾决心做为革命断头的第一个女性 。
1907年,秋瑾在浙江绍兴组织起义,不料被官府发觉 。清朝派兵来抓她,战友们劝她赶紧逃走,她拒绝了,要用自己的死唤起更多的人参加革命 。清军包围了起义地点,她指挥战友转移后,自己从容被捕 。官府拷问她,让她招供 。她说:“革命党的事,用不着你来问 。要杀便杀!”
秋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成为第一个为民主革命牺牲的女性 。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 , 字宋瑞,一字履善 。道号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 , 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 。于五坡岭兵败被俘 , 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代表作:《正气歌》、《过零丁洋》 。经典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 , 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 , 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性豪侠,习文练武 , 喜男装 。
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 , 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 年仅32岁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瑾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 。他本来是个文官 , 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 。那时候 , 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 , 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 , 抗元救国 。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 , 是我最心疼的事 。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 , 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 。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 。父母有?。词鼓岩砸街危踊故且η谰劝 。辈痪?nbsp;, 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 , 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 。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 。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 , 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
秋瑾为了拯救祖国,舍家出走,到日本留学,参加了革命党 。后来她决定回国从事武装起义,推翻清朝 。明知这件事充满了危险,可她对朋友们说:“革命要流血牺牲才能成功 。这么多年 , 男子们为革命流血断头的,有不少人了,可女子还没有,这是女界的耻辱,我去洗刷这个耻辱!”秋瑾决心做为革命断头的第一个女性 。
1907年,秋瑾在浙江绍兴组织起义,不料被官府发觉 。清朝派兵来抓她,战友们劝她赶紧逃走,她拒绝了 , 要用自己的死唤起更多的人参加革命 。清军包围了起义地点,她指挥战友转移后,自己从容被捕 。官府拷问她,让她招供 。她说:“革命党的事,用不着你来问 。要杀便杀!”
秋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成为第一个为民主革命牺牲的女性 。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竞雄,华夏杰出女先烈,别署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闽县 。
秋瑾就义地点,秋瑾烈士纪念碑的人物简介

文章插图
4、古轩亭口的秋瑾就义处绍兴古轩亭口,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可以记下一笔的,中国民主革命的著名先烈秋瑾烈士,就是在这里就义的 。1907年,辛亥革命的前夜 , 秋瑾在大通学堂被捕 。在山阴县令审讯她的大堂上,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用敌人让其写供状的笔墨,挥笔疾书,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著名诗句 。不日,秋瑾在古轩亭口慷慨就义 。
秋瑾就义地点,秋瑾烈士纪念碑的人物简介

文章插图
5、秋瑾哪个朝代的人?秋瑾清末时期的人 。
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可以说她一生都在为女权而奋斗 , 要知道当时还是封建时期,这是需要非常大勇气的 。但秋瑾义无反顾的选择投身革命运动中,为推动妇女解放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
秋瑾的家庭背景
1875年出生于福建云霄的秋瑾,乳名玉姑,初名闺瑾,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原本来自官宦世家,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 。
爷爷秋嘉禾、父亲秋寿南都是满清官员,父亲还官至湖南郴州知州,母亲单氏也是浙江萧山望族之后 。
【秋瑾就义地点,秋瑾烈士纪念碑的人物简介】故秋瑾从小就得到极好的家庭教育,兼之自幼好文史,喜诗词 。15岁时随表兄单宗勋学骑马,学拳术,练棍击剑 。久而久之,秋瑾便成长为能文能武的奇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