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决口是哪年,黄河入海口什么改到山东的

1、黄河入海口什么改到山东的黄河入海口改到山东是在1855年,当时由于黄河决口而改到山东东营入海的 。
黄河入海口(TheYellowRiverintothesea)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境内 , 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 。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 。
更多关于黄河入海口什么改到山东的,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2bed4161582424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山东黄河决口是哪年,黄河入海口什么改到山东的

文章插图
2、历史上黄河多次发生决堤现象,历史上黄河决堤最严重时是什么时候?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之中 , 流经了好多的省其中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个区,最后于山东省流入渤海 。黄河干流河道全长为5464千米,长度仅次于长江,为是国第的二长河 。同时黄河还是世界上第五长流域 。
黄河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堤,溃坝现象更算得上是家常便饭,有时严重的常常会河流改道 。千百年来,黄河曾经无数多次改道,但是黄河的频繁改道也带来了好处,就是为沿岸带来了丰富的泥沙沉积 。
虽然从古至今黄河改道很多次,决堤很多次,但是以前对百姓的伤害并不算是很大,因为人们已经对黄河决堤有了防范,所以不会造成太多的伤亡,要说黄河历史上伤亡最大的就是在抗战时期,在1938年 , 当时为了阻止日军侵占郑州,蒋介石下令军队打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泛滥来阻止日军 。黄河也改道向南,经过淮河入海 。一直到了1947年以后堵上了花园口,黄河才得以回归了北道,从山东垦利县入海,这件事情也是中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的黄河河道变迁 。当时花园口决口,导致了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也导致了很多人被迫背井离乡,百姓遭受苦难 。
在1949年以后,我国就开始重视了黄河的治理 , 黄河泛滥成灾的事情也就过去了,现在我们利用黄河发展水利,造福百姓 。
我记得比较清晰的一次 , 是花园口决堤,死伤无数 。并且,在那一次事件中 , 周边的环境也是遭到严重的破坏 。这个人为的破坏除了让我们看到战争的可怕,还有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也是无穷无尽的 。
随着人口的增加,黄河决堤的危害就会逐步增加 。因此每一次的掘地都是严重的,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黄河决堤的影响越来越大 , 对于任何历史时期而言,每一次都很严重 。
黄河决堤现象没有最严重,只有更严重,每一次都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环境被破坏,粮食没有收成 。除了战争的可怕,爆发的自然也很可怕 。
我认为黄河发生决堤无论哪一次都很严重,黄河水泛滥因为下游地势低平会给下游人民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 环境被破坏 , 粮食损失严重 。
山东黄河决口是哪年,黄河入海口什么改到山东的

文章插图
3、民国以前,黄河有几次人为决堤事件?为何要决堤?1985年,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985年,中国发生了1029次大洪水,其中黄河流域发生了617次大洪水 。
2.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 , 洪水年是543年,甚至一次洪水造成的处决更多,总共1590次洪水 。
那么,在1590起溢出事件中,人为事件发生了多少次呢?认真对待我 。(据史书记载)

一、赵文王决堤漳水,阻挡魏军(公元前281年) 。
可能有人说漳水属于海河系统,不属于黄河系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漳水又叫衡水、张衡,“漳水”的意思是“横” 。古人有“漳水”之称,是因为漳水经常变道泛滥 。公元8年以前,漳水属于黄河体系,后来又属于海河体系 。
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公元前281年,赵惠文王决堤,当年淹魏军,阻碍了魏军的进步,由于张水当时属于黄河体系,应该算是最早破黄河的记载 。
事实上,这件事与乐毅的削球有关 。危急关头,被人怀疑,只得逃到赵那里避难 。公元前283年,秦国派使者去联系会文,希望秦国和赵国再次联手攻打齐国 。此时齐国只有两个城市没有被攻陷,有些地方处于无主状态 。秦国的目的是再次打击强大的齐国,使齐国不能彻底翻身 。
齐襄王派苏秦的弟弟到赵浩棋会文那里做说客 , 说服了赵浩棋,后者决定不加入秦军再次攻打齐国 。这惹恼了秦国,秦国等待着报复赵的机会 。
《史记》记载公元前282年,投奔赵的攻打魏国的博阳,占领了博阳 。公元前281年,魏国联系秦国攻打石城等赵国两座城市,让秦国占领这两座城市 。结果赵浩棋会文去了卫国的东阳地区,决堤封杀了魏军,看来魏军和秦军当时是合作的 。(赵慧文剧照,有林相如、廉颇、平原君、赵生、赵社等 。他下令大堤决口取水,黄河的支流之一)

二、水淹大梁城(公元前225年) 。
战国时期的大良城是今天开封城的周边地区 。黄河的“悬河”离这里不远,作为都城有着天然的缺陷 。
公元前225年,秦国的将军王本率领秦军攻打魏国,一直到了大良城 。但是 , 大良市很强 。屡攻不破大良城的防御 。
当时正值早春春汛,王本下令修复大凉城西北黄河之下的河道,直达大凉城 。就在这个时候,春汛来了,值十几天 , 黄河汹涌 。王本亲自指挥黄河决堤,黄河的水顺着河道直奔大良城 。大良城的城墙大部分都是土造的,很多地方很快就坍塌了 。
王本引军乘势攻入大良城,灭魏,将魏之地据为己有 。(王本剧照,命破黄河,淹大良城 , 灭魏)

010年至1010年,朱温及其后裔三次破黄河,主要是军事原因 。
1、896年第一次决堤黄河.
896年,朱温驻扎在滑州,即现在的河南省华县 。当时因为黄河水位暴涨 , 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朱温驻扎的湿滑之城满目疮痍 。当时为了保护朱温驻扎的滑州,他把黄河决口,把黄河分成了两条小溪 , 滑州就在两条小溪的中间 。
【山东黄河决口是哪年,黄河入海口什么改到山东的】朱温保持了其湿滑的状态,却淹没了大面积的土地和人民 。
2、918年谢彦章决堤黄河.
朱温死后 , 梁帝在李克用无法抵抗唐军,所以经常利用黄河阻挡李克用的军队进攻 。九一八年,将军谢决堤黄河 , 淹、濮阳,有力地阻碍了李克用军的进攻 。至于田地和人,他们心里没什么分量 。
3、923年段凝决堤黄河.
923年,侯亮将军段宁在现在河南演金附近的酸枣上打破了黄河 。
纵观侯亮频繁利用黄河阻挡李克用的
三、三次决堤黄河 。
南宋初宰相杜崇 , 后投奔徐金国 。他是岳飞的前老板 。他虽然没什么本事,却把自己比作韩信 。
杜充接替死鹰宗泽后留在开封府,金军在洪雁王宗的领导下南侵 。他并没有直面金军,而是早已下定决心要破黄河,阻止金军随黄河南下 。
他选择了在河南省花县和河南省蓟县之间过黄河的古力 。黄河流经河南濮阳和山东东明之间,再经山东巨野和鱼台流入泗水 , 形成一道水屏障,阻止了金军骑兵的迅速南下 。(岳飞前上司杜冲,后来向金朝投降)

从010年到1010年 , 在1232,金爱宗被蒙古军队强迫逃离开封,来到现在是商丘市一部分的向导楼 。
金爱宗和他的高级官员谈判开黄河泛滥的蒙古军队,但他们派出的部队被蒙古军队打败了 。当蒙古军队审问时,发现徐金国使用了如此恶劣的伎俩 。结果蒙古军队也直接用8金J的套路打开黄河风池口,淹回德城 。
1234年,南宋军队从南向北进攻 , 占领了商丘、汴梁、洛阳等黄河以南的战略要地 。为了防止南宋军队占领都城 , 蒙古军队在都城以北的村进巅爆口,淹没都城 。
四、南宋杜充,李固渡决堤黄河(1128年) 。
1642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第三次围攻开封城 。在激烈的战斗中,黄河突然决堤 。开封城是汪洋大海,百姓死伤 , 城外进攻的农民起义军损失巨大 。
这么大的事件,《明史》年,没人敢承担破黄河的责任 。一般认为是明朝那些官员干的,但是没人敢承认 。
后来《桃花扇》小说里说这个计划是侯方域(复社首领,是林东党的灵魂)制定的,也就是复社及其明朝官员的做法 。这应该是他们自己的线索 。(李闯王作画,第三次围攻开封,遭受明朝官员黄河泛滥 , 人民和农民军损失惨重)

944年010年至1010年,石重贵为了阻挡契丹军队的进攻,在河南化州破黄河,淹汴梁、曹州、儋州、濮阳、云州 。
黄河这次决口,在山东形成了所谓的“八百里水浒” 。不过这件事有些疑问,不敢妄下结论 。
五、蒙古军队两次决堤黄河 。
山东黄河决口是哪年,黄河入海口什么改到山东的

文章插图
4、黄河断流始于哪一年?哪个地方?作文我心中的黄河(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
我心中的黄河是气势磅礴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在晋陕峡谷骤然收束,水面由浩瀚的400米 , 转眼间缩为50米,落差30米的夹岸深沟,疾流直下,涛走云飞 。势如巨湖,倒悬倾注,一泻千里 。
我心中的黄河伟大而坚强 。他象征着无数华夏英雄儿女,在恶势力下从不低头,为维护民族而作出贡献和奋斗 。它在养育与保护中华民族的同时,还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祖国 。我们应以黄河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我心中的黄河是危机重重的 。自古以来,黄河在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灾难 。它已不知多少次给黄河流域一代的居民带来洪灾 。现在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黄河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还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呢?这使我忧心重重 。
总之,我心目中的黄河是美丽的、无私的、神奇的……我希望黄河能够走出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它,让它成为我们祖国的象征;我希望更多人学习黄河的伟大品质,并发扬光大;我更希望人类能改善黄河一带的生态环境,让黄河能够保持波涛滚滚的模样,继续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
据黄河1919年以来水文观测资料统计 , 黄河下游在1972年以前,除1938年在花园口扒口改道和1960年6月由于花园口枢纽大坝截流及1960年12月由于三门峡枢纽关闸蓄水造成黄河下游断流外,没有出现过断流现象.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断流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段.
山东黄河决口是哪年,黄河入海口什么改到山东的

文章插图
5、黄河上曾经发生过的洪涝灾害 黄河发生过多少次特大洪水都是什么时候在1919-1938年的20年间,黄河共决口14次,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1000亿元.1933年黄河洪水造成决口54处,淹没30余县,灾民364万人,死亡1.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2.3亿元.1935年黄河决口6处,淹没27县,灾民31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1.95亿元.1938年黄河大水,蒋介石命令在郑州花园口扒堤决口,致使1025万人受灾,89万人被淹死,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9.5亿元.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 (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③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④ 公元10世纪~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决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⑤ 1128年~16世纪中叶(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又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不久即告废坏.
⑥ 16世纪中叶~1854年(清咸丰五年)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后来在万历初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图上的废黄河.其后虽有决溢.但旋即恢复故道.清前期经大筑堤防.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而山东、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是“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潘季驯治河重点即在这一河段上,如大修两岸缕堤、格堤、月堤、遥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⑦ 1855年 (清咸丰五年)~20世纪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东赵王河至张秋穿运;一股经长垣县,流到东明县雷家庄,这里就分成了两股,都东北流到张秋镇;三股河汇合后,穿过张秋运河,经不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
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其后的20年内,洪水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县、砀山一线,东至运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漫流,水势分散,正溜无定.直至1876年全线河堤告成,现今黄河下游河道始基本形成.下游河道中自铜瓦厢至陶城埠一段,决口经常发生,故有"豆腐腰"之称.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有洪水来阻止日日本侵略军的西进.这次决口,使黄河南泛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地带,成灾严重,史所罕见.也是黄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