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包括,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

1、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首先,正常的心理活动应当具备如下功能:
保障人能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进行 。
保障人能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地本质及其规律性 。
以上内容可能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具体从专业领域评判正常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出发 , 具体看看如何区分 。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原则 。
这一原则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要求一个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比如:
有来访者一直强调他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 比如在白墙上看到一幅自己的自画像,那我们基本可以认为他出现了幻视(幻觉的一种) 。
有来访者不断地认为有人要害死他,坚信有人往他的水杯里面下毒,即便让他喝下去验证 , 他仍认为里面有毒,只不过为了防止他发现又放了解药,这种情况基本可以认为是精神活动不正常了:被害妄想(妄想的一种) 。
其次,我们还把一个人有无“自知力”作为重要的指标,所谓的“自知力”是指我们对自身状态能否正确的反映,也可以说是我们认为的自己是否与“客观的自己”相统一,比如:
有来访者在倾诉自己病情时说,最近感觉格外的疲惫,早上起床就感到情绪不好,到了午饭时间格外焦虑,精神状态大不如前 , 这一系列的描述都是自知力完好的表现 。相反,有来访不断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出问题的是周围的人,即便他已经出现背离逻辑的行为,仍坚信自己没有问题,这往往是自知力出现了问题 。
最后,我们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指标,“现实检验能力”是指能否通过对客观现实的鉴别,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是否与客观现实统一,比如:
有来访说他看到门后边站着一个人 , 当我们告诉他这只是一个衣架 , 有“现实检验能力”的人会去验证门后是否真的是衣架,然后纠正自己的想法,而不具备“现实检验能力”的人则仍认为是个“人” 。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
这个原则是说,我们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各个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 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比如:
有的来访会在叙述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时表现得很欢快,家里父亲去世了,不但看不出他的悲伤,反而表现得手舞足蹈,异常快乐,这种明显不协调的情况往往也能认为是异常状态 。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一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便有了相对的稳定性 , 在没有重大外界变化的影响下 , 一般是不容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影响下,一个人的人格发生明显的改变,我们往往会怀疑他的心理活动出现异常 。比如:
有来访以前是个特别踏实温柔的人,老伴卧病在床五年,她整整照顾了五年,任劳任怨基本没有要求孩子帮忙,突然最近三个月整个人变得格外暴躁,随时都能发脾气,期间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变动,这就要怀疑是否是心理活动异常的表现,后经确定是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障碍 。
能够合理认识自己,同时可以接纳自己
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正确的认识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过程是一个人适应环境 , 改造环境的重要标准 。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 ,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以及自己的性格还有情绪情感特点是充分了解的 , 既不因为一点点成绩而自高自傲,也不因为一点点失败而自我否定 。纵然有先天缺陷也可以合理看待,对待自己犯下过错时也可以及时更正 , 并且接受批评,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单单将问题归结他人 , 对待挫折时候也不过分维护“自尊”而把自己包裹在自我世界中 。
可以良好适应社会
人是社会性生物,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有能力基本维护好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与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正确认识到现实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自己也可以客观看待各种社会事件,而不带有更多有色眼镜看待社会 。面对社会各种责任与义务可以主动承担而不逃避,相反经常采取投机取巧的态度就是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的基本现实规律 。
能够去爱人与充实的工作
弗洛伊德曾说过一句话:心理健康的人都是可以认真去爱人与工作的 。不同阶段的人是需要有不同的社会任务,学生是学习,成人是工作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可以将自己的内心动力用在事业建设和与朋友和爱人相处 。相反如果一个人智商正常但是却总是逃避与人交往和工作,甚至在成年之后都不能基本完成自立,就基本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倘若一个人之前是很优秀并且做事也靠谱认真,但是却在某一阶段经常完成不了自己的任务,甚至逃避生活与责任那可以有理由怀疑是否出现某些心理障碍 。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包括,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包括,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

文章插图
2、简述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有哪些方面?(1)医学标准
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 。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捅匦胝业剿牟±斫馄驶虿±砩肀浠母?nbsp;, 在此基础上认定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和行为表现 , 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
(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 。这样 , 一个人的心理正常与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
(3)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 。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 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 。
(4)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 , 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 , 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 。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比较之后得出的 。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包括,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

文章插图
3、怎么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国内判断的标准有几个,有许又新,郭念锋老师的,还有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等等 。心理学界一般用的标准的郭念锋的三原则 。即1: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否统一 。举例来说,比如一个人看到或者听到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一些事情,如一个人总是听到自己的周围一直有人在骂她,而现实生活中其实并没有这样一个人在骂他 。这种情况下就叫做主客观世界不统一 。2 心理活动内外是否协调一致 。举例来说,正常的人在遇见令人高兴的时候就会笑,这个时候我们称她的心里活动室协调一致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本来应该高兴的事情的时候却哭了,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认为她的心理活动不协调 。3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稳定 。举例来说,一个人在生活过去常常以一个内向严谨 , 脾气很温和的样子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但是后来一段时间内性格突然变得毫无原因毫无征兆异常暴躁 , 摔东西,打人骂人 。这个时候可以考虑他的人格是不是改变了 。当然在生活中 , 有时候我们不能正确的判断我们是否是心理异常,这个时候不要盲目给自己下定义,盲目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心理不正常的人 。这样子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 。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就是寻求专业的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不要害怕,专业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会很理解这种情况的 , 他们会用正确的方式去帮助你 。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
1 。主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比如,产生幻觉:对面明明没有人,却声称自己看到有个人走过来,并且坚信看到了 。这是幻视 。类似的还有幻听,幻嗅等 。再比如,产生妄想:认为有人要害自己,有人总是跟踪自己,监视自己,并深信不疑 。这是被害妄想 。类似的还有夸大妄想 , 自罪妄想等等这是明显的主客观不一致 , 幻觉妄想是精神病的代表特征 。
2 。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
心理活动主要包括:认知,情感 , 和意志行为三者之间的不协调,尤其是认知和情绪,行为和情绪之间的不协调,是精神病的区别性特征 。比如,连续很长时间不睡觉,不仅不会感到不舒服,反而亢奋多话 , 这是精神病人躁狂症状的表现 。再比如,吃脏的令人作呕的东西,甚至垃圾 , 粪便,这是意向倒错 , 是很明显的精神病 。
3 。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是指18岁以后,基本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态度和性格特征 。所以,18岁以后,如果发现一个人的性情大变,纵向比较,和他以前简直判若两人,那么就说明违反了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如果以上三原则都符合,则可排除神经病 , 有一则不符合,就可诊断为神经病性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等 。
如何判断心理是否健康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包括,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

文章插图
4、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是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原则之一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如下三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是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原则之一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 , 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如下三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 , 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 , 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例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 , 或者一个平素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照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 , 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三原则(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的稳定性与人格差异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境中个体的人格特征在多大程度上能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说,人的人格有多大程度的稳定性呢?一个关于性格和人体稳定性的典型研究作出了解答 。这项研究最初由哈维赫斯特(R.J.Harvighurst)和泰伯(Taba)于1949年进行 。在《青少年的性格和人格》一书中 , 他们指出,要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声誉,由和这个人长期接触的非专业心理学工作者来作 , 比由不了解他的专业心理学人员来作更切合实际 。因此 , 他们采用“声誉评定法”进行研究 。这一研究的范围相当可观,美国伊利诺斯州普莱利城全城10~16岁的少年都是他们的研究对象 。
哈维赫斯特和泰伯把一个人的道德声誉分解为诚实、负责、义勇、忠诚和友谊等五项主要指标,由被研究的青少年的教师、家长、邻居和同伴广泛地进行评定,获得了大量的个案材料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性格和人格上的不一致和前后矛盾是所有被试都具有的特征,但他们又认为,在青少年的成熟过程中仍然可以找到行为上的一贯的模式 。他们把青少年的性格分为五种类型:能够自我管理的人;能够适应环境和周围人的人;顺从的人;违抗的人;不能适应的人 。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佩克(Peck)和哈维赫斯特参考了哈维赫斯特和泰伯的研究材料和结果,用观察、记录、调查等方法,对十年前曾经研究过的对象进行追踪研究,以考察其一贯的道德态度和作风 。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持久性和预见性上 。在对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后,他们认为,在性格研究中采用经验性的描述和总结方法并非完全不恰当,而取样的连续性有助于获得儿童性格发展的全貌,并且可以作出某些预见 。
佩克和哈维赫斯特在他们的《性格发展心理学》一书中的结论是:人的性格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是说,一个人外表的举止行为变了,一个人性格的基本结构却是不变的 。人的性格发展中有动和静两种因素,性格发展的各个连续阶段就是动的因素,性格类型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就是静的因素 。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的 。在任何一种道德行为中,两者都是固有的 。
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稳定性的一面,这是在同一文化环境下各个体之间的共同特性 。我们所说的人格差异 , 指的是各个人所具有的这种共同特性上的不同质量 。这方面的差异可以从人格的类型上去作分析,也可以从人格的特质上去作分析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同智力一样,也是一个个别差异问题 。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划分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两个大的范畴,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没病或有病 。心理正常范筹内按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两大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都可归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 。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能自愈或疗愈的,有可能向心理异常方向发展 。疑似神经症应由专业心理医生进行鉴别 。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精神病性的幻觉是无对象的知觉,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若一个人听到了别人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并坚信有人在害他、攻击他、诽谤他,所以这个人感到非常愤怒,痛不欲生 。在我们看来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基础,这种人所想所反应的情感不被人理解 。故评价这个人心理不正常 。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不统一的 。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一致表现在内心体验与环境的一致,如该笑的场合就笑,该哭的场合就哭,儿子结婚办喜事喜气洋洋,已故亲人办丧事痛哭流涕 。这就是情感与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 。病态相反 , 该哭的不哭 , 该笑的不笑,这就是反常、病态 。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了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若一个人没有明显的外界因素而出现性格的反常,如平素开朗外向,突然沉默寡言,孤僻不接触人,我们认为是破坏了他性格的稳定性 , 是反常 。如抑郁症 。
总之,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以自知力为判断和鉴别的指标 。完整的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是判断是否有精神障碍及严重程度、疗效的指征 。它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自知力是现实检验的一把尺子 。自知力涵盖于三原则其中 。
但具体咨询实践中,区分三原则又表现为不同形态和表象,需要咨询师灵活把握和具体分析 , 才能真正帮助咨询对象,改善咨客的心理状况,提升工作、生活质量 。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是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原则之一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如下三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更多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的,而非一个严格的诊断标准 。越是年龄小,人的人格稳定性相对越差 。原因其实是儿童尚未将人格的各个不同侧面整合,因而看起来似乎喜怒无常,心情不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各个方面趋于整合,因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人的表现不至于有过于突然和剧烈的变化 。不过,这些都是非常主观的判断 , 所以并不能作为诊断标准 。每个人的人格多少都是是继承了原生家庭人格,比如多争吵的家庭,即便是脱离原生家庭多年,但是在遇到问题时也是使用暴力(行为及语言)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讲究公平理性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 , 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更加平和,面对极端事件时也不会以极端情绪应对 。所以极端不稳定的人格我认为不仅仅在DNA中存在,也在不稳定的情绪环境中发育成长 。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 , 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也是从感性趋向于理性的发展过程,性格极端不稳定的人通常更具备动物本能的特征,也更具有表现力和创造力,或者说,极度波动的情绪在某些时候转化成艺术的灵感,而性格稳定处事圆滑的人更适合做金融政客等工作 。
有些人会根据星座血型来评价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星座我也研究过很久但是依然觉得不是非常靠谱的科学 , 但是血型多多少少属于人体内化学物质构成比例不同?(希望专业人士来科普)所以会影响性格体现,比如A型血的人与O型血的人会有明显的性格差异 。而AB型血本身属于融合型血型 , 就具备了矛盾和多样 , 所以潜在不稳定可能也更多(我就是AB型血 , 就是假装很理性的疯子,也不被大多数人理解 , 我自己根本不在意) 。
但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过程缓慢而复杂,多数情况突然向对立方向发展一定是在重大事情的推动下,比如遭遇了认知范围以外的事件 。人格的变化要综合长期所处的情绪环境、突发事件以及本身自带的属性一起考虑 。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是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原则之一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提出如下三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 , 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 , 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 , 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这就是说 , 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例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平素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照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 ,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包括,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

文章插图
5、根据心理学原理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原则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有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划分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两个大的范畴,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没病或有病 。心理正常范筹内按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两大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都可归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 。
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能自愈或疗愈的,有可能向心理异常方向发展 。疑似神经症应由专业心理医生进行鉴别 。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精神病性的幻觉是无对象的知觉,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若一个人听到了别人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并坚信有人在害他、攻击他、诽谤他,所以这个人感到非常愤怒,痛不欲生 。
在我们看来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基础 , 这种人所想所反应的情感不被人理解 。故评价这个人心理不正常 。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不统一的 。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一致表现在内心体验与环境的一致,如该笑的场合就笑,该哭的场合就哭 , 儿子结婚办喜事喜气洋洋,已故亲人办丧事痛哭流涕 。这就是情感与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 。
病态相反,该哭的不哭 , 该笑的不笑,这就是反常、病态 。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了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若一个人没有明显的外界因素而出现性格的反常,如平素开朗外向,突然沉默寡言,孤僻不接触人 , 我们认为是破坏了他性格的稳定性,是反常 。如抑郁症 。
总之 , 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以自知力为判断和鉴别的指标 。完整的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是判断是否有精神障碍及严重程度、疗效的指征 。它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自知力是现实检验的一把尺子 。自知力涵盖于三原则其中 。
但具体咨询实践中 , 区分三原则又表现为不同形态和表象,需要咨询师灵活把握和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帮助咨询对象,改善咨客的心理状况,提升工作、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