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成都地区遭暴雨来泄,城市内发生内涝应该怎么办?

1、成都地区遭暴雨来泄,城市内发生内涝应该怎么办?四川成都由于在短时间内遭遇强降雨和连续性降雨,导致城市内出现内涝的情况,内涝发生之后 , 给当地的市民出行造成不便,对市民的人身安全产生一定威胁,同时对一些车辆等和公共设施造成损害 。为了降低内涝对我们的影响,大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事项 。
一、出行注意避开危险地段
一旦发生内涝 , 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外出 , 但是很多情况我们必须外出时,则要注意路况信息,避开一些危险地段 , 比如立交桥桥洞、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场和地下车库等 。此外,不要在有积水的路段行走 , 切记不可靠近有漩涡的地方,防止跌入水井和地坑之内,同时路边的路灯杆、信号杆、电线杆和变压器等设施都要远离,避免遭到触电伤害 。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成都地区遭暴雨来泄,城市内发生内涝应该怎么办?】二、开车注意安全
如果是选择开车出行,那么就一定要更加注意安全,首先就是要判断道路的积水深度,选择有十足把握的道路通行,对于那些积水较深的路段 , 不要冒险通行,应尽量避开,选择其他道路 。在行车过程中要注意和前面车辆保持足够的车距,避免被前方车辆带起的水花给误伤 。若是车辆被水所淹熄火,则要注意,不要强行启动发动机 , 避免发动机进水,正确的做法是联系保险公司或者修理厂的人 , 由他们来进行处理 。
三、预防次生灾害
发生内涝后 , 还有注意预防一些次生灾害,比如各种传染病 。由于发生内涝后,城市的水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水中可能含有各种污染物,因此大家千万不要直接饮用自来水 。此外不要在水中玩耍,避免水中的细菌损害皮肤健康 , 引发皮肤疾病 。
以上就是有关城市内涝的应对措施,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如果遇到紧急状况 , 则应及时通过电话、网络等方法进行求救 。
在城市发生内涝之后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免外出,同时要给家中的设备充好电,以避免后续停电带来麻烦 。在城市发生内涝之后千万不要出行,如果说一定要外出的话,也一定要穿上雨靴和可以防护的长衣长裤,避免自己的肌肤和水直接接触 。
因为在城市内涝之后,会有很多的杂质被冲刷进城市内部 。像一些玻璃渣碎片和刀片都很有可能会隐藏在其中,这些物质一旦划伤皮肤的话极有可能会引发感染,所以说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大家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好身体防护 。当然最好的还是不要出门,因为在这样的天气里外出必不可免会有安全隐患 。因为你无法驾车出行,如果说是自己徒步外出的话 , 也极有可能会遇到危险,所以说在家呆着是最为安全的 。
在发现雨下的比较大,城市内涝比较明显之后要及时的给家中的设备充好电 。像手机充电宝这一类的设备在此时都要及时的给他们充上 , 因为在城市发生内涝之后 , 电路设备极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 , 一旦断电的话极有可能会和外界失去联系,所以说保持设备电量充足在这个时候是非常的必要的 。
最后在城市出现大暴雨的时候,也要给家中储备上自来水 。因为在城市发生内涝之后,自来水管道可能会受到污染,那么在这个时候接到家中的自来水就没有那样的清澈了 。因此在暴雨来临的时候就要及时的给家中补充好自来水,这样的话可以让家中后续也能够有清澈的水质可用 。城市内涝大概在两天左右就能够得到及时的疏解,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大家也不用太过于担心,只要乖乖待在家中等待内涝得到疏通就可以了 。
城市内发生内涝一定要打开内涝排水系统通知,要用人为的方式将水给收集起来,而且尽量不要让一些人上班上学以免发生危险 。
城市内发生内涝的话,应该马上打开排污管道,去开井盖,并告知周围的群众,尽量不要外出,提前囤好物资
城市要做防洪规划 , 没有急事尽量不外出 。等待内涝过去 。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成都地区遭暴雨来泄,城市内发生内涝应该怎么办?

文章插图
2、内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内涝灾害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制订国家级防强降雨引起的城市内涝应急标准预案 。
应科学制定强降雨应急预案,把强降雨列为与强台风等一样的自然灾害来预防,在预案中对城市排涝系统综合治理提出指导性意见 。
2、大力推广雨水收集系统,化害为利 。
城市雨水收集系统一方面可大幅降低强降雨造成的危害 , 另一方面也可将宝贵的雨水资源收集起来,对缺水城市来说可以充分利用雨水,化害为宝 。
3、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法律手段,依法治理河道 。
应责成各级地方政府专门财政每年都有安排经费对城市内河进行河道整治 。
4、建立城市蓄洪区,实行老旧社区排水沟改造 。
在旧城改造和新建城区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城区蓄洪区的规划设计 。
5、提高各地市水库的安全系数,挖掘水库拦洪削峰潜力 。
加大各城市内河与各大江大河水系连接处排涝站的防洪力度,增加排涝站的设备设入以加快强降雨时的排水速度 。
6、高层建筑地下层应设置防御涝水倒灌装置 。
7、严防强降雨造成的次生性地质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
对容易滑坡地段作为预防的重要节点加以严密监视,必要时要及时转移和疏散该地段人口 。
8、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应急自救能力 。
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内河保护是一件关乎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大事,保护好内河便是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加强在面临突发灾害(包括应对洪水和内涝灾害)时应急自救能力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以处置得当的自救方法降低灾害中的人员伤亡 。
扩展资料
城市内涝的国际经验
1、日本?千叶县
千叶县的雨水调蓄设施主要由湿地、跑步道、草坪广场和游戏广场等雨水可渗入的设施组成 。周围堤岸上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植物 。湿地周边水生植物茂盛,坡面上做了绿化,在保持良好净化作用的同时使景色清新自然,吸引了附近居民和儿童前来休闲、玩耍 。
在枯水期,景观池维持整个调蓄设施中唯一的亲水区域,人们可以到这里来散步、娱乐和休闲;在丰水期,当暴雨来临时,警报提醒游人疏散,此时的游戏广场、草坪广场作为雨水调蓄渗透塘进行蓄水,暴雨过后储蓄的雨水下渗,在削减洪峰流量的同时补充地下水源 。
2、德国?汉堡
在德国汉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 , 在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能力 。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
德国推广的新型雨水处理系统――“洼地―渗渠系统”,是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 。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 。
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不仅大大减少了雨洪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
参考资料来源:全国政协-案由:关于防治城市内涝的提案(第0080号)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淮滨-城市内涝防御科普知识
比如说修建完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让内涝积水自行渗透地下,流入河流,或者在路面易涝地区建设积水监测预警系统,一旦发生内涝 , 通过信息化技术 , 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及时指挥调度预警 , 也可以缓解内涝带来的损失 。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成都地区遭暴雨来泄,城市内发生内涝应该怎么办?

文章插图
3、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除降水以外)有哪些?有什么防御措施?城市内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降雨 , 因为降雨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如果降雨强度不够大,那么也不会产生内涝这一社会问题 。
城市内涝是一个系统问题,目前来说主要归因与几方面原因
1是城市硬化面积过大,这是引发产流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 从而加大了排水系统的压力,比比较有效的解决措施就是加大渗透铺装的面积,多采用透水路面,绿色屋顶等生态措施,减少硬化产流量,从源头上对径流的生成进行控制 。
2是城市排水规划的不合理,例如某些地区地势低,而排水设施不完善,或者规划的排水能力不足 , 加之后续建筑物的跟进 , 导致排水压力过大,这一方面问题是非常难以解决的 ,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 需要依靠完善管网结构,增设调蓄池 , 调蓄隧道,以及雨水塘等设施对设计存在的差额予以补齐 。
3规划设计方面的不足,这是目前老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就是提标难,目前城市排水体系的普遍采用1-3年重现期的排水标准,而且由于开发较早 , 对排水要求估计不足,加之成本上的问题,一般城市都选择了排水能力下限,也就是1年,这也就导致城市将来发展时排水能力不足,这一问题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管网改造 , 但是这种方式耗时耗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但是确是新城区建设必须正视的问题 。
4排水和排洪体系不同步 , 这也就是说我国城市排水和排洪有两套体系,中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以北京7 。21暴雨事件为例 , 事后证明,排水不畅的主要原因就是排水口被河道水位淹没 , 导致顶托现象的发生,导致排水不畅,因此要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 , 不能把两套体系孤立起来,而且为了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适当提高排水口高程,防止顶托还是很有必要的 。
5排水观念的问题,目前来说我国城市排水体系只有一套小排水体系,而对城市内涝所要建立的大排水体系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划和要求(淹水高度等),例如利用道路排水等观念还没有形成,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6系统维护的问题,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已经提出很久了,但是至今没能解决,还是一个投资力度和面子上的问题,排水管道是城市的良心,没有系统的维护时间久了肯定要出问题 , 我国现在对于基础设施维护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不光是管网,其他的基础设施维护也远远没有跟上,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了 。
原因:
1、是城市硬化面积过大 。
2、是城市排水规划的不合理 。
3、规划设计方面的不足 。
4、排水和排洪体系不同步 。
5、排水观念的问题 。
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
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也有很多 , 比如城市地下排水建设设施不够完善,导致未能及时排出多余的雨水,城市建设破坏河道,导致河道变窄,排涝能力变弱等等 。
现在有些市政部门针对内涝情况,也做了些预警的建设,比如在内涝地区,建设积水监测预警,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内涝情况及时汇报给相关指挥部门,及时调度预警,减少市民损失 。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成都地区遭暴雨来泄,城市内发生内涝应该怎么办?

文章插图
4、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措施是什么?我国城市内涝除了与地形地势降雨量有关外 , 还与城市排水体制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地形地势降雨是自然条件 , 很难人为干预,但人类可以通过排水体制来调节地面径流,让雨水及时排入自然水体 , 从而防止城市内涝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城市目前所存在的三种排水体制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中国大致有三种排水体制:直排合流制、截流合流制和雨污分流制 。
直排合流制,就是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通过一根管道直接排入河湖 , 导致严重污染自然水体 。
截流合流制,就是在合流管道上加一个截流井和支管,支管连接污水处理厂 。晴天时把污水截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 , 雨天时把雨污混合水也截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但当雨量过大时,污水处理厂负荷过大,处理不了大量雨污混合水,就会通过截流井溢流至自然水体,从而造成溢流污染、污水冒溢、城市内涝等问题 。
雨污分流制 , 就是雨水通过雨水管排入自然水体,污水通过污水管进入污水处理厂 , 实现雨污分流 。但这种排水系统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有管道错接、混接现象 , 污水进入雨水管或雨水进入污水管 。二是雨污分流解决不了面源污染的问题,降雨时,初期雨水冲刷大气和地面后,带着地面垃圾(比如垃圾中转站、餐饮、汽修、农贸垃圾)通过雨水管排入河湖海,造成面源污染 。
也正因为排水体制的漏洞及问题,我国城市内涝层出不穷,那么对于城市内涝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近几年,随着《新室外设计排水标准》的颁布和相关政策的推进,许多城市开始采用圣禹提出的第四代排水系统-清污分流,根据中国的降雨特点 、人文特点及人口密集特点,结合中国城市排水系统现状和现有管网条件,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解决方案 。
它是在现有管网条件下,对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智能调蓄,将雨水管内错接、混接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截流至市政污水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较干净的中后期雨水则直接进入市政雨水管排入自然水体,从而根本上解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进入自然水体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该系统的核心是智能分流、精准截污、削峰调蓄、智慧水务 , 既能实现清水与污水的分流 , 保证污水全收集,又能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 , 还能将进入自然水体的污染物控制在自然水体能够自我修复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恢复自然水体的生态功能,从而实现自然水体的长治久清 。
因此对于城市内涝,采用第四代排水系统-清污分流即可解决
内涝灾害产生原因:
一是气候变化引发水循环变化 。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为排热、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导致水循环的进一步变化 , 从而引起城市微气候的改变 。
二是城市发展和建设造成的地面自然滞、蓄雨水能力降低 。
三是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排水能力不足 。
四是人为因素 。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施工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堵塞管道;泵站故障;景观大道改造覆盖或井盖破坏 。
内涝的措施:
认真规划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在城市建设的时候,要事先认真考虑好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
不断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旧的城市排水系统已经很难应对了,所以要对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
适当建设城市透水路面 。内涝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雨下得太大引起的,所以要逐步建设城市透水路面,让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 。
城市内涝是因为极端的天气带来了强降雨导致城市排水系统超过承载 , 还有就是因为城市发展太快 , 很多之前都是周边乡村的地区都建起了高楼大厦,但是相应的排水系统却跟不上,相关市政部门也在积极处理内涝问题,比如有些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排水系统,还有些在路面建设内涝监测预警,一旦发生内涝情况,相关部门及时获悉,及时调度预警,减少市民损失 。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成都地区遭暴雨来泄,城市内发生内涝应该怎么办?

文章插图
5、如何防治城市内涝而许多城市制订城市规划时偏重对大江大河洪涝灾害的预防,忽视了对强降雨引起城市内涝的预防,对防治城市内涝灾害所订的标准很低,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大部分城市都位于平原或盆地之中,虽然市区面积并不大,但周边广大面积的山区集雨都汇入城市排洪通道,若遇强降雨,由于市区排涝标准低,极易发生城市内涝 。如一些城市在制订排涝规划中 , 排涝标准仅为"五年一遇内河不漫溢" 。五年一遇设计暴雨参数为24小时暴雨量167mm,6小时暴雨量114mm , 1小时暴雨量60.6mm 。同时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不能同步,城区地下管网及排水河系建设不配套,城区排灌、雨污不分,城市防洪排洪能力弱 。此外,近年来许多城市未经水行政部门批准 , 擅自改道,缩窄,甚至填埋河道,造成"断头河"、"瓶颈河",违章建设,挤占河道,在河道上搭建修房,向河道内倾倒垃圾,河道淤塞严重,减少过水断面的现象严重 , 原有的排洪河道被封堵、占用,新的排水体系又不健全 。由于城市市区各条内河的河底高程相差很大,一旦出现强降雨,虽然所有的排涝设备都打开运行,低洼地带的洪水仍然无法快速排泄,导致大雨大涝、小雨小淹,带来巨大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极端天气频发,有效应对强降雨等异常气候对我国各地城乡内涝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刻不容缓 。建议:
1、制订国家级防强降雨引起的城市内涝应急标准预案 。应科学制订强降雨应急预案,把强降雨列为与强台风等一样的自然灾害来预防,在预案中对城市排涝系统综合治理提出指导性意见 。督促检查各省市努力提高各城市排涝标准,应根据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调整排水规划 , 多方位、多渠道、多系统综合治理,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的整治 。建议由水利、水文、城建、交通、道路、勘测、园林、气象等部门的专家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各城市城区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整理统计,包括各条内河河底、道路、建筑物底部等处的高程、历次洪水淹没高度,地下排水管网体系,不同等级的暴雨、洪水可能威胁到的单位和居民情况等 , 综合形成永久性的基础资料库 , 并定期进行修正和补充,为排水规划、防涝标准制定、综合治理奠定基础 。
2、大力推广雨水收集系统 , 化害为利 。城市雨水收集系统一方面可大幅降低强降雨造成的危害 , 另一方面也可将宝贵的雨水资源收集起来,对缺水城市来说可以充分利用雨水,化害为宝 。这方面日本东京的成功经验借得我国借鉴 。国内也有不少城市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已改造完成,为雨水收集系统提供了设施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如太原、北京、南京、郑州等城市已在推广雨水收集系统 。建议在借鉴其他国家治理城市内涝成功案例和总结我国部分城市推广推广雨水收集系统经验基础上,选择一些较好的案例在全国推广 。
3、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法律手段,依法治理河道 。应责成各级地方政府专门财政每年都有安排经费对城市内河进行河道整治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政府由于急功近利思想,忽视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产生严重后果 。由于种种原因 , 一些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半途而废 。对此类未按计划完成的清淤、扩宽工程,应强制依法执行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依法清障,恢复、加大河道行洪能力 。早在1988年,国家就颁布了《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应责成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依照有关法规并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地方性河道管理实施条例,理顺各城市内河管理的隶属关系,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 。
4、建立城市蓄洪区 , 实行老旧社区排水沟改造 。在旧城改造和新建城区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城区蓄洪区的规划设计 。在城区的老旧社区低洼地带无排水沟处开挖排水沟,已有排水沟但太小或未与内河排水沟相连的应进行疏浚排水沟和适当扩大后并与内河管道相连,在常遭水淹的地方应备有抽水机抽水以防内涝 。对城市现有仅存的湖泊、沼泽地、池塘及内河等一切能缓解城市内涝的地方进行严格的保护,严禁蚕食 。在道路露天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时,优先考虑使用透水性好的材料 。
5、提高各地市水库的安全系数,挖掘水库拦洪削峰潜力 。对各地市的水库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属于病险水库的应立即督促地市做好防险加固工作;更新改造水库闸门调控设备,缩短设备操作时间,提高水库调度的科技含量 。做好库区极其上游流域内水情、雨情监测和预报 , 为水库科学调度提供详细的预报信息,为在最佳时段腾出库容赢得时间;与内河水位高峰期错开 , 根据内涝情况适时开关闸 , 挖掘出水库的拦洪削峰潜力,尽量避免雪上加霜 。同时 , 要加大各城市内河与各大江大河水系连接处排涝站的防洪力度 , 增加排涝站的设备设入以加快强降雨时的排水速度,降低内河水位,以有效阻止内河河水倒灌 。
6、高层建筑地下层应设置防御涝水倒灌装置 。由于目前各城市高层、多层建筑不断增加,地下建筑也同时增加,而地下建筑在设计时往往忽视了设置防御涝水倒灌装置,造成重大损失,各地已出现惨痛教训 。因此,在地下层设计时应设置防御涝水倒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