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杨培国律师诗文之道读后感摘抄( 三 )


读作者的书,让我想起了弯弯大学傅佩荣教授关于生命哲学的四个字——“约、恕、俭、诚”,这四个字,在作者那儿,一个不缺 。
《道德经》有言,“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说老实话,作为老子的忠实信徒,唯独不能理解作者的就是他在人生旅途中那种敢为天下先和吃螃蟹的精神 。等有机会,必须对此认真探讨,加以研究 。因为对任何别人来说,这都不足为怪,但对作者这个饱读圣先之书的培国来说,不能不是一个谜 。
有谜的人,就有故事 。有故事的人,才有精彩的人生 。希望后面的故事更精彩!
《八千里路云和月——杨培国律师诗文之道》读后感(三):诗和漂泊(一)
诗和漂泊
诗和漂泊,可以是《八千里路云和月 杨培国律师诗文之道》作者的名字 。这是我读此书时的直觉和感想 。
此书没有列入刀尔登的《不必读书目》,应该也列不进去,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刀尔登根本没有见过这本书 。
此书也原本是我不必读的书 。因为近年来读的书往往是在故去的作者中选的,在经典中挑的,在外国作者中涉猎的;同时几乎是在非虚构社科类,或者历史或者哲学,很少的名著 。
但是,一个“缘”字,得到了此书 。得之读之,仅此而已 。
此书是作者的赠书 。受赠的时候,有言在先,别人褒扬我则批判,这得到了作者的允可 。但是,读着读着,却找不到批判的点,也找不到批判的理由 。为什么?我也几乎无从说起 。反而,慢慢的有了些许的感动、感慨 。理由有三:一,这是写给自己的一本书,不是为发表而发表的文字、为出版而出版的书;二,此书既不学术又不鸡汤,换句话说,此书既鸡汤又非鸡汤,既学术又谈不上学术;三,真情实感是此书和此作者的底色,这是读者我受感动的理由所在 。
在豆瓣里,此书没有阅读记录,更没有书评 。正因为有了感动,所以毫不犹豫的给了五星予以强力推荐 。一本读之前“轻视”抑或不看好的书,读着读着给出了五个星,这不代表书有多好,也不表明读者多么有见地,只是感动,感动是因为书和作者接地气,有着前面说的——真情实感 。
我为什么受感动?这里稍稍剧透一下,读者和作者年少的时候,曾经有过三年的同窗生涯,作者的漂泊和不懈,读者是略知一二的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少年不再,华发改变的只是容颜,那颗“不知愁滋味”的童心却是依然 。
这么说来,作者的文字,我是可以读懂的 。正因为能够读懂,所以容易感动 。正因为感动,所以五星推荐 。逻辑就如此的简单 。
诗者与律师
我是个不懂诗的人,但我知道,诗与律、韵是难以割裂开的,当然诗更需要意味 。作者是不是饱读诗书我不清楚,但他喜欢舞文泼墨是真的 。如若不是如此,就不可能有此书的出现,这是大概率的事 。至于作者的诗是不是像有人说的比专业诗人的诗更像诗,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作者几十年来一直不缺少诗的情怀,这让我想起了伟人——我们的教员 。但是,作者作为一个律师,这确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表面看来,律师和诗人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别忘了,律师的律字,正是诗之律的律;律师的师字,与“诗”同音,在某种意义上,师者诗也,也无不可 。说到底,律师,也有自己的诗 。律师的诗情画意,也应该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当然,诗人不必一定去做律师,律师也无需必定去做什么诗人 。两者能够结合的,必定少之又少,甚至凤毛麟角,但是,在作者这儿,却有了一个偶然又必然的契合,这大概叫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