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 )


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是他的三大杰作 。达芬奇总是认为,人类对艺术与科学的认识过程同样“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是以最高贵的感觉——视觉为基础”,“我们的一切知识来源于知觉”,“绘画的确是一门科学,并且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 。达·芬奇为文艺复兴以后的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和艺术实践观,这是他对于美学的贡献之一 。
《达·芬奇传》读后感(三):神秘的蒙娜丽莎,无法定义的达芬奇
《达芬奇传》作者贝恩德·勒克在本书中引用了肯尼斯·克拉克对达芬奇的一句评语,“他的形象像一朵云一样变化多端,他是艺术史上的拉姆雷特” 。
事实确实如此,恰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达芬奇,我们每个人都在借助不同的方式来重塑达芬奇的形象 。
但事实上,真实的达芬奇在这种重塑过程中早已抽离,恰如他那副著名的《蒙娜丽莎》,因为神秘而更让人着迷 。
关于达芬奇的传记并不少,但几乎所有的达芬奇传记作者都承认,关于列奥纳多·达·芬奇真实人生的资料太少太少 。
贝恩德在本书的开头也这样说,“关于列奥纳多的资料和追溯十分丰富,但同时也很混乱,有时候这些资料在源源不断地传达信息,有时又令人绝望地保持沉默 。”
因为真实资料太少,所以达芬奇常常隐于历史背后;但同样也因为真实资料太少,后来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来重塑达芬奇,这成了人们研究达芬奇的不竭动力 。
站在这一层面,达芬奇的遭遇和他留下的那些画作一样,都成了“主观解读和二流理论的容器” 。
贝恩德·勒克在完成这本达芬奇传记时,采用了和大多数传记作者同样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回溯了达芬奇的一生 。
达芬奇在生前从未发表过自己的笔记,他死后这些笔记基本都留给了其弟子梅尔齐,然而梅尔齐也并未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直到梅尔齐死后,其后人将这些资料出售,达芬奇的笔记因此散向整个欧洲,几百年后,大概只有一半得以重见天日 。
而这些珍贵的资料,则是我们了解达芬奇最可靠的依据 。
我们当下已经得知,达芬奇的身份远远不只是一名画家这么简单,他留下的笔记显示,他同时还专注于解剖、发明、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因此人们将天才的称号赐予了这位传奇之人 。
但与他众多成就相悖的是,达芬奇事实上并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达芬奇对此也有清醒的认知 。
贝恩德在《达芬奇传》中说,达芬奇很清楚自己可能会因为“才疏学浅”,而被斥为“没有学问的人” 。但达芬奇同时也强调,“我的研究源自自身经验,而非他人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