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但当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之时,真实的达芬奇早已不在其中了 。
达芬奇曾在1508年左右写下这样一句话:缺乏理性的地方总是会充满争吵,而当叫嚣声主导一切时,真正的科学便不存在 。
当我们围绕达芬奇及其经历展开热烈的争吵时,真正的达芬奇便不存在 。
《达·芬奇传》读后感(四):普通人才做选择,而达·芬奇想知道一切
如果贝恩德·勒克(Bernd Roeck)提供的达·芬奇的话没有错——达·芬奇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毫无建树,他触碰的都是别人看不上的东西——那时候的达·芬奇,大概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成为了世人口中的全能天才、大家崇拜的偶像,被众人孜孜不倦地研究恨不得将其解剖的对象 。贝恩德·勒克提这句话,其实想借此来概括当下关于达·芬奇的研究现状 。世界名人的IP其实不好蹭,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在这一块耕种的时候,想要出圈其实很难,即使是严谨的学术界,拥有海量一手材料,怎么写好达·芬奇这一传奇人物,仍是个挑战 。
关于达·芬奇的传记,中译本几乎每年或者隔年就出版一本,为达·芬奇写传的著者国籍遍布欧美(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等),俄国作家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甚至以达·芬奇的生平为创作蓝本,写就《诸神的复活》一书……如果用“琳琅满目”来形容达·芬奇传记在出版界的状况,似乎并无不妥 。即便如此,2019年,贝恩德·勒克还是出版了他研究达芬奇的成果?Leonardo:Der Mann, der alles wissen wollte“ 。2022年,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正是这本《达·芬奇传》 。但还是要吐槽,这本书在简介中强调著者运用海量文献,但除了书中穿插的达·芬奇的作品有信息说明,文中相关引用与参考文献全部被删去,这其实会让著者的研究的信服力大打折扣;中文翻译部分句子可能受原著的影响,表达不是特别顺畅(例子:“列奥纳多被拿破仑的军队从米兰拿走的笔记本保存在巴黎法兰西学会,”这句就不是很能理解什么意思) 。
贝恩德·勒克是德国文艺复兴史专家,所以这本《达·芬奇传》以达·芬奇的一生为线索,串联出他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社会面貌与艺术生态 。基于此,书中展现的就是贝恩德·勒克对达·芬奇创作的与别不同的理解与剖析,对达·芬奇传统研究出现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试图在这本书提到达·芬奇超越他的时代,成为前沿者的原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外来思潮” 。
不过“外来思潮”并不算得上一开始就影响达·芬奇,至少他学习绘画技艺之前 。在这本书中,著者似乎有意从达·芬奇的出生开始,纠正过去达·芬奇研究的普遍观点 。比如,达·芬奇并非是小天才,他对人文学科知识的汲取,很大程度受家庭的影响(父亲职业需要),学画画也是托父亲的人脉关系之福,找到当时佛罗伦萨最好的艺术家韦罗基奥,担任达·芬奇的绘画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