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明天会怎样?读后感锦集( 五 )


他对战争的感触如此真实,即使几十年后的我们看世界战争,仍然对此持有这种观点,也许局部的战争不可避免,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要么不发生,要么就是毁灭性的 。汤因比认为:“所谓战争,不过是政治强国之间矛盾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但是,没有战争和杀戮并不代表没有政治斗争,且其影响同样恶劣 。”身处现代的我们,如果足够关心国际局势,这一点必然深有触动 。
因工作调整,汤因比偶然的接受了编撰《报告》的任务,同时他也认识了他的第二任夫人维罗妮卡,这对他的历史研究以及此后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为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是身心快乐的,他又有收获,又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顺便开展其他工作 。由此,他深刻领悟到:“人类至高的真善美便在于他们之间的友善关系 。这是无可替代的 。如果没有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一个人生活得再快乐也会缺乏至善至美的东西 。”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一书中,汤因比还谈到他为什么工作以及怎样工作,这一点对于身在职场或是即将步入职场的人都有着启发作用 。汤因比认为驱使自己前进的动力有三个:焦虑、良知、去发现和理解的愿望 。“好奇心是促进行动的积极动力,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 。”正是这份好奇心,促使汤因比在历史研究的道路上愈走愈远,终成历史学大神 。
身在教育为主的现代社会,许多人沦为考试的机器,汤因比曾经也是如此,不过在他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他慢慢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的学习,他这样写道:“由我自己专研的需要来决定我要学习的知识 。知识仿佛陈列在图书馆书架和博物馆的画廊里,他们随时为我所用 。我并不着急把它们都掌握了,毕竟它们就在那里,又不会跑 。我能,也会掌握我想掌握的,用它们来创造别的东西 。”
对于汤因比如此学习方法,我倍感认同 。在知识泛滥的时代,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掌握,只能有所取舍的获取知识 。那究竟怎么学习,就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汤因比的学习方法,的确适合现代人 。
对于死亡,每个人终有一死,只不过是时间长久不同罢了 。写本书时候,汤因比已经75岁,他似乎也感到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近,但是对于死亡,他却有着不一样的观点 。“死亡真的反而让我们每一个人从生活的负担和不公中解脱出来 。事实上,死亡才是我们的救世主,拯救我们于这个暴政的人类社会 。”汤因比真的就不怕死亡吗?其实也不是 。“我能骗自己不怕死亡,但却确切地知道我害怕,而且非常害怕肉体未死却先感到无能为力的心死 。对我来说,精神上的死亡比肉体的死亡更可怕 。”能有这样的感慨,其实也是与汤因比的经历有关,19岁时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很多同学在战争中死去,他如果不是躲过了入伍,也许会在一战中死去 。此后多年,他虽然活着却仿佛生不如死,直到47岁时才有所缓和 。其实,从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战争对一个人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有些影响或许是一辈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