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梗概

1、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梗概吕家人拿出刀来磨,准备杀猪待客 。曹操听见了磨刀声,误以为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将吕氏家人杀尽 。
曹操离开吕家逃跑,路上正好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 , 曹操担心吕伯奢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 。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 。
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 , 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 , 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
刘备(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 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 。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 。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 。
三国演义》写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 , 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 , 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 。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 , 受到热情款待 , 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 。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 。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梗概

文章插图
2、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文言文及翻译 1.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曹操和陈宫一起出逃后,来到朋友吕伯奢家请求避难 , 后来听到吕伯奢在后院磨刀,并听到了他家人说:“把它绑起来杀了,怎么样?”曹操便把他(吕伯奢)的一家杀了 。
后来看到地上有一只猪,才明白杀错了人 。在回去的路上 , 碰到吕伯奢 , 也把他杀了 。
陈宫不解 , 问:“既然你已经错杀了吕伯奢一家人 , 为什么还要他?”曹操回答说:“吕伯奢回去后看到家人尸体,肯定会带人来追我 , 我还不如先杀了他 。”陈宫说:“你知道却仍旧杀 , 太没义气了!”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无言以对 。
2. 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非原文)曹操逃出京都 , 董卓下令追捕,在一路东归的途中,曹操几次差点被抓住,搞得曹操过于紧张,小心翼翼,带着数骑人马投奔故人吕伯奢 。
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几个儿子招待曹操,没想到曹操多疑,怀疑吕伯奢的几个儿子想要绑自己到官府领赏 。
曹操太过于敏感,没有多加询问,就立即带着自己手下的几个人马杀了吕伯奢一家,然后迅速逃奔东归,在路上恰好遇见吕伯奢,一狠心再又把吕伯奢杀了 。
根据正史的记载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吕伯奢却有其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也确有其事 。有争议的是曹操到底因为什么原因杀的吕伯奢一家 , 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有三个说法 。
有争议的是曹操到底因为什么原因杀的吕伯奢一家 , 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有三个说法: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 , 逃归乡里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 , 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 , 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
关于曹操为什么杀吕伯奢一家根据注文总结一下主要就两种说法,王沈《魏书》记载吕伯奢的儿子确实要对曹操不利,曹操才痛下杀手,杀了吕伯奢一家 。
《世说》和孙盛的《杂记》记载则表明曹操仅仅是因为怀疑吕伯奢的儿子要对自己不利 , 没有多加探明询问,就杀了吕伯奢一家 。
关于这两种说法其实要是第一种情况,曹操为了自保,杀人其实并无不妥 , 毕竟故人之子先对自己不利,你不仁我不义,曹操也不用顾忌太多的情分 。
要是真的是第二种情况,曹操自己就干得太不地道,别人好心招待你这个逃亡犯人,结果被糊里糊涂的杀死 , 冤屈莫大于此 。
对于这两种说法更可信的还是后者 , 王沈的《魏书》写于曹魏时期,难免有所顾忌,要为尊者讳 。而《世说》和《杂记》成书于百年之后,没有顾忌,可以奋笔直书 。
:搜狗百科-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3.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1、疑点重重的吕伯奢之死
《三国演义》写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单骑逃出洛阳,飞奔谯郡 , 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乃弃官与之一起逃亡 。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受到热情款待,吕伯奢并亲往西村沽酒,然曹操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遂与陈宫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死,其实吕家磨刀只是为了杀猪款客 。操与陈宫无法,只好逃走,途中与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相遇 , 曹操害怕暴露真相,干脆连吕伯奢也杀了 。陈宫惊问其故,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还赋诗两句诗作为对这件事的评语:”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 。”曹操作为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形象由此形成 。
其实,这件事的真实性是颇存疑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此事出于罗贯中凭空编造,事实上,曹操杀吕伯奢一事在史书中还是有其雏形的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称”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在这段话的下面,裴松之援引了三种材料,现开列如下:
①《魏书》云:”太祖以卓终必复败 , 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 , 其子与宾客共动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
②《世说新语》云:”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 , 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
③孔盛《杂记》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
陈寿在《三国志》本文中未提及此事,显然是并不相信 。至于曹操路经中牟县被擒事,虽有类似记载 , 但并未指明该县令便是陈宫 , 更没有写下县令与曹操一起逃亡的情节 。罗贯中所写的曹操杀吕伯奢一事,显而易见是从孙盛《杂记》中演化得来的 。
其实,裴松之援引的三种资料,思想倾向并不一致 。其中《魏书》的记载对曹操最为有利 , 它所写”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完全是正当防卫 , 无可指责;《世语》则把曹操”夜杀八人”的行为归结为误杀,实质上仍然是对曹操有利;相比之下,《杂记》中的描述对曹操来说是最不利的,孙盛为人”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他的著作很多地方并不能当信史来看待,但即使孙盛 , 也用了”凄怆”这个词,并且承认这只是误杀 。另外,这三种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吕伯奢本人并没有被杀 , 而《演义》中情况正相反,罗贯中强调的恰恰是吕伯奢本人也被杀了 。
从《三国演义》所写吕伯奢一事的内容来看,罗贯中肯定详细地研读过裴注引用的三种资料 , 并作过归纳 。因为他写吕伯奢家的地点成皋显然是从《魏书》得来,曹操的杀人数目八人则是从《世语》得来,而曹操的两句话则是从《杂记》中演化得来 。但以上这三种资料均以误杀为前题,并未提及吕伯奢本人,罗贯中可能认为这样写还足以表现曹操的”邪恶”,于是才把吕伯奢也列入被杀者的名单,做了第九位”冤鬼” 。
仔细考察三书所述吕伯奢之事 , 发现都不太合乎情理 。《魏书》说:”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 。这恐怕不合情理,因曹操仓促逃出洛阳,随身不可能多带财物,即便他携有钱帛,但也有从骑数人相伴,冒然以力抢劫 , 不一定就能成功 , 何况吕伯奢乃曹父故人,其子与宾客共劫一事,在情理上也很难说得过去 。《世语》中写曹操”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已,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则未免过份简单,它把曹操写成一个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无能之辈 , 也与其形象不相符 。
至于孙盛《杂记》里的记载 , 漏洞就更多了 。它写曹操以食器之声杀人,显得十分幼稚,而且即使曹操说过”宁我负人 , 无人负我”这样的话,也不可能让别人听见,那时可没人给曹操写起居注 。因而”宁我负人 , 无人负我”应该是孙盛的话,而不是曹操的话 。
4.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为何一个也不剩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曹操以献刀为由欲刺杀贼相董卓,一拔出刀就被董卓看见了,曹操见“吕布已牵马至阁外”,不敢轻举妄动,赶紧持刀跪下说是给董卓献刀 。董卓一见果然是宝刀 , 就相信了 。曹操一时蒙混过关 。曹操唯恐董卓起疑心招致杀身之祸,就“逃出城外,飞奔谯郡” 。他是想回老家“发矫诏 , 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谋董卓”的 。途中路过中牟县,县令陈宫也不愿屈身事董卓,就弃官跟着曹操一路逃跑 。到达成皋这个地方,曹操就建议到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借宿一晚 。顺便打探一下家里的消息 。没想到吕伯奢好心留宿曹操却葬送了全家的性命 。
书上说,曹操是听到庄后有磨刀的声音,又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曹操就以为吕伯奢家人要把他们绑住杀了,两人就“拔剑而出,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一直搜到厨房,见绑着一头猪 , 才知道人家是要杀猪款待他们 。没办法,人杀完了不能坐着等死啊,两人就“急出庄上马而行” 。路上遇见吕伯奢打了两瓶酒 , 手里提着瓜果蔬菜正往回赶,曹操竟一刀把好心的吕伯奢也杀了 。曹操说是害怕吕伯奢回家后一见全家被杀“率众来追” 。并且对陈宫说了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 。”
曹操为什么那么着急着杀吕伯奢一家呢?其实曹操听吕伯奢说:“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 。”就已经起了杀心 。因为吕伯奢知道了曹操家人的去向 。朝廷一旦找曹操家人找不着肯定会找到吕伯奢,无论他跟父亲交情多深,如果严刑拷问吕伯奢的话,他还顾得了那么多吗?更让曹操感到毛骨悚然的是吕伯奢跟陈宫说的这句话:“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 。”曹操的父亲已经往陈留避难去了,这事只有吕伯奢知道 。陈宫如果不帮曹操,把他交给朝廷也只是他一个人被杀,怎么会遭灭门呢?要曹家灭门,吕伯奢就是突破口 。于是奸雄曹操就杀了他们全家 。
其实吕伯奢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确实一点害人之心都没有 。见了朝廷重犯曹操,还把他当亲人看待,对他没有一点戒备之心,说话还是那么随便 。吕伯奢只是想马上去打酒买菜 , 没考虑曹操生性多疑又心狠手辣的性格,也没意识到这个亡命之徒可没把他吕伯奢当亲人看待 。曹操想到的是:“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 。”结果吕伯奢的一番好意却引来了杀身之祸 。曹操的这一举动其实也是想震慑一下陈宫 , 结过陈宫看透了曹操的为人就投别处去了 。
【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梗概】吕伯奢明知曹操的为人,又是重犯,却对他一点戒心都没有,反而给自己全家带来了灾难 。
5. 曹操杀了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事败逃跑,途中经过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住处 , 吕伯奢留曹操住一晚,当夜 , 吕伯奢出去买酒,吩咐家人杀猪来款待曹操 。
曹操半夜听到磨刀声,并听到吕家人说“先绑了再杀” 。曹操生疑,以为吕伯奢要加害于他 。
于是持刀冲出,将吕全家杀光!后看到厨房里绑着一头猪准备宰杀,才知道误杀好人 。曹操离开吕家,途中碰见吕伯奢买酒回来,吕伯奢说已经吩咐家人杀猪设酒来款待曹操,为何这么快就要走了 。
没想到曹操竟然举刀将吕伯奢杀掉 。同行的陈宫怪他非常没有义气 。
曹操说 , 宁可我辜负了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辜负我 。陈宫愕然 。
于是 陈宫就去投靠了张绣 。
6. 曹操杀吕伯奢评论曹操狠毒、不义、奸诈、多疑
曹操说他在这里有个父亲的结义兄弟——也就是他自己的干伯父吕伯奢,不如去他们家借宿一宿 。那吕伯奢倒也仗义,见到曹操这个朝廷通缉的要犯,非但没有丝毫见怪,还热情地款待了两人,甚至亲自去给两人打酒喝 。却在这里,曹操和陈宫听到了后院传来的磨刀声,两人都是心思机敏之辈,立马怀疑到吕家人是想用缓兵之计稳住自己,趁机杀死自己两人,要去邀功领赏呢!
毕竟,那可是——赏千金,封万户侯?。?
四目一望,曹操和陈宫拔出背后的佩剑 , 一鼓作气地便将吕伯奢的家人尽数杀戮干净,不想就在这时,两人却发现后院的墙角捆着一头小猪,显然之前他们听到的虽然确实是磨刀声,但是那把刀却不是用来杀他们两个人的!
却原来吕伯奢不光想请两人喝酒 , 还想杀猪款待自己这个干侄子,没想到一场误会,却遭来灭门之灾!
一见闯祸,曹操和陈宫虽然也是惊疑不定,却立马纵身逃出吕家 , 不想在半道上 , 却碰到了打酒回来的吕伯奢 。浑然不知道自己全家上下八口已经全被杀死的吕老头见到曹操连夜离去,自然是好奇不已,心说你小子不想留宿就索性不来,既然来了又何必走呢?老头子我都已经把酒打来了!只是吕伯奢还没开口说些什么,曹操就已经谎称后方有人,趁着吕伯奢回头观望的空隙,曹操竟然毫不留情地将吕伯奢也当场斩杀!
7. 曹操杀吕伯奢歇后语歇后语: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
曹操杀吕伯奢—多心害死人 。
曹操做事—向多疑心 。因此才导致了这出悲剧 。
曹操杀吕伯奢出处:《三国演义》第4回
一、原文
曹操性多疑,如曹操在谋杀董卓未成,骑马逃出,与中牟县令陈宫更农易服,乘马逃成皋父执辈吕伯奢家觅宿 。吕盛情出去沽酒款待,操疑吕外出告宫,吕家磨刀准备杀猪办菜,并听”缚而杀之”,操更疑将杀自己,丁是拔剑入内尽杀吕氏全家八口,再寻杀至厨下,见缚—猪,操知错杀人了 。遂离吕家而去 。路遇伯奢沾酒回,拔疑奢因杀人会告官,复杀奢,以绝后忠 。陈宫说:”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 。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二、译文
曹操逃至中牟被擒 。由于县令陈宫不满董卓行径,也是曹操好友,毅然离职与曹操共谋大业 。这天,他们共同来到成臬,当地人民向来不服 *** 号令,地主吕伯奢亦是曹操父亲的结拜兄弟 。吕伯奢见曹操来到,高兴得很,让曹操一行先住下,吩咐家人准备伙食 。曹操躺在床上休息 , 忽然曹操听到外面传来磨刀的声音,怀疑吕伯奢想暗杀他,于是他拔刀出屋,见人就杀,吕伯奢也在慌乱中被杀 。杀完后,他们来到厨房,地上有一只绑得紧紧的猪,这才明白原来吕伯奢是要杀猪款待他们 。事已至此,他们不得不离开成皋 , 另谋出路 。
此后歇后语曹操杀吕伯奢便比喻人之心多,怀疑性大,对人对事均不利 。
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梗概

文章插图
3、曹操砍吕伯奢是哪一事件?曹操在离开董卓返回乡里的途中经过吕伯奢家,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将要谋害自己而杀死吕伯奢的家人 。
明代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将这段历史进行了加工,也成为小说中曹操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出处 。
吕伯奢灭门有很多讲法,一般都指向曹操的不仁不义,不过愈早期的相关叙述并不支持这种看法 。
《魏书》讲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 , 曹操从董卓逃亡时和几个人骑马去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结果曹操反击杀了数人 。这算正当防卫,没什么不仁可言 。(演义太过,但是魏书毕竟是曹家写的,世人所疑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
《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 , 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对待,但是曹操因为吕家对人太好 , 反而满怀疑心,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 。
《孙盛杂记》则提,因曹操听到异声(原文是食器声,不见得是刀具声),于是满怀疑心,连夜杀人 , 临走前悲凄的留下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梗概

文章插图
4、曹操杀吕伯奢的真相?曹操是因为怀疑吕伯奢一家人要谋害自己,就动手杀死了吕伯奢一家人 。
吕伯奢是曹操的旧友,曹操当时与董卓相争未成,就逃亡老家,遇到吕伯奢,去他家里做客 。关于曹操杀吕伯奢的事情并没有记载在《三国志》里,根据其他记载可以概括三种说法 。一是在《魏书》里记载了:“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从数骑过故人吕伯奢;伯奢不在 , 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这个说法是吕伯奢家里的人要打劫曹操,曹操反抗杀了几人逃走 。
第二种说法是在世语里:“太祖过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八人而去”,这是说曹操自己多疑,杀人灭口 。
最后还有杂记里写过:“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这是说曹操晚上听到声音怀疑这家人要杀自己,就先下手为强,杜绝后患 。
不论是哪种说法,曹操杀了老友一家确实是事实 , 根据客观分析 , 曹操当时正在被追杀,神经紧张,加上天性多疑 , 主动动手的几率是很大的 。
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梗概

文章插图
5、曹操亲手杀死吕伯奢满门的那个晚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那个夜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描写大体是这样的:
曹操父亲的结拜兄弟吕伯奢为迎接曹操的到来而出门买酒,曹操等候多时听到了“磨刀之声” , 曹操就犯了疑心病,认为吕伯奢并非自己的至亲,相当可疑,就去偷听谈话,恰巧听到了有人在厨房中说:“缚而杀之,何如?”
曹操确信对方要对自己动手,就闯了进去杀死了男女八口,此时才在厨房看到了一头绑好待杀的肥猪 , 曹操和陈宫心知杀错了人,一路逃跑,恰巧遇到了吕伯奢,将他也一并杀死 。
之后的故事,《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中的描写非常微妙:
操不顾 , 策马便行 。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
曹操策马不顾吕伯奢的挽留,走出几步,突然拔剑返回,叫住吕伯奢 , 还非要“诈”他,待其回头时,方才一剑砍过去,整个过程画面感极强,这先执着,再犹豫,最后下狠心的过程极其有层次 , 让观众仿佛看身边人一样 。
进而导出陈宫对曹操的指责,曹操再用“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作答,大奸大恶的形象跃然纸上,属于典型的“明知故犯、罪加一等”,整部小说中曹操的“人设”就此“立”下了,可以算是文学创作的“神来之笔” 。
而文学的“长处” , 也恰是史事的“短处”,因为属于绝对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以获取“共情”和传播,真实历史的事件,往往要复杂得多 , 理解起来需要的背景知识也多得多 。
见裴注《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关于此事的几条记载: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 , 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 。伯奢出行 , 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
这三条史料的记载各有侧重:
第一,是吕伯奢之子图谋曹操等人马匹和财物 , 被曹操亲手杀死数人;
第二,吕伯奢家五个儿子热情款待,曹操疑心有诈害自己,亲手持剑杀八人离去;
第三 , 曹操听到食器声响 , 以为有伏兵,于是杀人离去 。
这三条史料看似无关,其实是一个事件的三个视角的记录 , 第一是“吕家动机”,第二是“曹操心理”,第三是“事发诱因” 。
完整重构一下事实应该是这样的:
曹操带着曹纯、刘备、关羽、张飞(考证见上一篇文章《“宁教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话是说给谁听的?》)等人来到了他的朋友吕伯奢家,吕伯奢本人不在家,只有五个儿子在 , 却对身为通缉犯的曹操非常热情 , 引发了曹操的怀疑 , 而这五个儿子之所以如此,则是垂涎曹、刘等人的马匹、财物,想要来个“黑吃黑”,反正通缉犯也没法去找官府报官 。
没想到在吕伯奢之子和宾客部曲还没有“发动”的时候,曹操等人因为听到了“食器之声”,以为是刀剑碰撞,先下手为强,战况也非常惨烈,连曹操本人都手刃八人,可想而知,刘关张等骁将手上得留下多少人命 。
杀完人之后,曹操等人肯定是通过“审讯”得知了吕伯奢之子的图谋,否则,《魏书》中的记载也根本不会流传下来,这就等于是事实有个两重反转的效果,因为“意外”而杀人,又因为杀人才揭破“阴谋”,所以,曹操的“凄怆曰”才算是有的放矢 。
这里的“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实际上,是对这个“狗血”事件的无奈表态,甚至毫无“庆幸之情”,翻译过来,也就是“宁可我先下手为强,也比后下手遭殃要好” , 但又“凄怆”表态 , 可见曹操还是有“悲悯之心”的 。
至于什么将“负”翻译成“肩负重任”之类的说法,完全是胡扯,只不过是没理解事件背景的梦呓罢了 。
最后多说一句,为什么吕伯奢之子如此“利令智昏”呢?你都是有庄园、宾客的大户了,眼皮子何至于这么浅?
根子就在东汉末年的马价上 。
黄巾之乱前的汉灵帝光和四年搜括天下马匹 , 民间一匹马的价格高达200万钱,当时的金价约为10000钱/斤,汉制一斤约合250克,也就是说,一匹马价值50公斤黄金,以300元人民币/克的金价粗估,一匹马价值今天1500万人民币 。
考虑到光和四年尚是黄巾之乱前,曹操过吕伯奢则在黄巾之乱后,马匹更加稀缺,曹操又是比二千石高官,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领导,其骑乘的自然是骏马,因此价格只会更高,刘备则以骑兵起家,又曾与马贩子交往,部下多有幽州骑兵,则其坐骑也不会是“凡品” 。
也就是说,曹操、刘备、曹纯、关羽、张飞等5人,每人开了1辆价值1500万人民币的布加迪进入吕家的庄园,总价在7500万到1亿左右,这笔财富在北上广深买套好别墅还差点意思,可要是在“成皋”,也就相当于今天出北京到河北衡水买房,买下个庄园,应该还是不难的 。
所谓财帛动人心,况且成皋还在董卓控制下,以这五人通缉犯的身份,吕家可以说是伸伸手就能把这笔巨额财富拿到手,曹操又只是吕伯奢的朋友,大不了求财不害命也就能和父亲交代了,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曹操的感慨,或许还有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不甘吧……
至于刘关张三兄弟,又不是刚进社会的小青年,以他们相对熟稔“底层社会”的生活经验来看,恐怕连曹操的这种“高官子弟”的诗性感慨都不会有,否则早就被“蹉跎的岁月”给怄死了,哪儿还有屡败屡战的“刘先主”?
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吕家被灭门事件,这是历史留下的谜,后人只能推断 。吕伯奢之子得知来拜访的人是朝廷要犯,和曹操发生冲突,也有可能吕伯奢不在,而宾客得知来访之人是朝廷悬赏捉拿的犯人,便合谋将其绑缚送官府而发生打斗 , 曹操为自保杀人 。
曹操亲手杀死吕伯奢满门的那个晚上,当时曹操做了一个梦 , 梦见有人把他像猪一样绑起来杀了 , 他醒来后突然听见吕伯奢的家人在磨刀,曹操受了惊吓 。
那天晚上,曹操逃到了他家,他家的人为了招待曹操就杀猪 , 没想到曹操看见刀误会了 , 以为他们想要杀他,于是就把他们家全杀了
曹操看到了吕伯奢在磨刀,以为他要杀自己,结果别人其实只是想杀只鸡,为他补补身体 。结果曹操杀了别人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