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比如我认为:我认为建筑内部带来的一种神性充盈的体验不仅是视觉带来的 。所以建筑不仅仅是视觉艺术,而是综合艺术 。另外,听觉艺术除了音乐,我觉得还有演讲 。如果听过一些外国优秀演讲,一定会理解,演讲不输于音乐感染力是什么意思 。也许中国人比较内敛,不太重视演讲这种形式,王老师在谈论中西方哲学的时候,感觉是捧东方的,所以也许王老师受东方影响更大,而忽略了演讲,我个人觉得哪怕是文中简单提及的朗诵形式的感染力都是远不如演讲的 。
比如我认为:王老师说,命运在日常中不易被感知,在痛苦中才能体会到命运但我认为,命运的认知来自反思,诚然痛苦经常容易让人反思,如果是其他大小事件,或者喜怒哀乐情绪迸发的时候,同样会促进对命运的感知和思考,比如你突然中了巨额彩票,难道你就不会想想人生的事吗?
王老师说,与痛苦的斗争,表现形式是理解这种痛苦,痛苦难道不是天然就能感受到吗?还需要再去理解吗?所以这意思是反思它吗?
他又说: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道路重要关头的痛苦及其决断 。把这个体验说出来,认识这个命运的性质,同时就是在做决断,取舍,趋避,选择未来 。这么看来,自言自语,也可以算是说出来,也可以描述为,反思 。如此想来,其他情绪也能促进对命运的感知和思考 。
我思考后觉得赞同的部分
比如:科学是对已经敞开的真理领域的扩建 。
又比如:艺术会影响历史,在早期教育不普及发达的时候,艺术就是一种很鲜活的教育方式,比如古希腊的戏剧,为民众定义了神圣,凡俗,伟大,渺小,勇敢,怯懦,高贵,粗俗,主人,奴隶等这些概念 。而古希腊戏剧就产生于民众的语言 。
那么现在,教育已经很普及了,学校提供的除了思想教育,其他都是文化课教育 。而是非,品德,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不知道别人从那儿学的,也许是父母言传身教,也许是社交媒体 。但就我个人而言,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的品格,为人处事的方式,很有一部分是从艺术作品(电影,电视剧,动画,音乐歌词,综艺节目,讲坛节目,历史人文类书籍等)获得,再在实践中整合而来 。
如果旁人也是有类似的情况,那我依然可以说,艺术会影响历史,因为艺术影响了人,而人创造人类历史 。
海德格尔用梵高的农鞋举例,这幅画美在哪里 。他的表达很有文学性,主要意思就是,它的价值不是在鞋本身,而是鞋背后的生存世界 。我们看这双鞋时,会想到鞋子主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这得多大的同情能力啊) 。
可能是我太功利了,也可能是我理解偏离了大众认知 。看完本书,我依然没有解决心中的困惑:1.人类对美的感受,是先天基因带来的,还是后天教育灌输的 。我目前的理解是,两者兼有 。2.对美的感知,是我们人类才有的感受,还是动物也有 。如果是前者,那我们为什么有,是有什么接收美的秘密器官吗?但我部分的理解了王老师说的,美不管有没有人去观测,他都存在于真理里面这一点 。3.假如美是客观存在,人类又进化出了感知它的能力,那我们为什么会感受到美,这在进化和繁衍中有什么积极意义?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理解彼此;是为了放松身心,减小压力带来的焦虑;还是一种高效传播世界观,价值观的能力,而让基础教育成本更低?或者其他,目前我仍然未得到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