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精选( 五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四):写作大师们的访谈录:如何才能讲好一个故事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 是哈佛大学核心写作课中的一项学习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内容是非虚构写作 。
我之前对于非虚构写作的理解非常的狭隘 , 我总认为非虚构写作约等于科普 , 工具书等等 。
后来在看了一系列的纪实文学之后 , 我才发现非虚构写作实际上有非常多的种类 , 包括历史故事 , 纪实文学 , 文学报道 , 甚至是文学性的新闻也算非虚构写作 。
我最喜欢的一本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也算是一种文学性的新闻 。
这本《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收录了普利策奖、奥斯卡奖、艾美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众多得主关于非虚构写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
你可以这样理解这本书 , 把它当做一个采访众多非虚构文学大家的一个新闻访谈 。在这个访谈中 , 这些作者们都会把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值得分享的一些内容分享出来 。
在这本书中我有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片段 。美国著名采访人员作家盖伊?特立斯在《深入私人生活》一文中 , 描写了自己在目睹了1999年美国女足对中国女足的一场决赛之后的思考 。
这场比赛在我印象当中也非常深刻 , 那是中国女足最辉煌的时期 , 被称之为“铿锵玫瑰” 。但在1999年对美国女足的比赛中 , 中国队在点球大战中以一球之差屈居亚军 。
对于女足和中国人民来说 , 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 , 自然不应该把荣誉重担全部压在这些年轻的女孩身上 。如果赢得顺利 , 那自然是最好 , 举国欢庆 。如果失误了 , 其实也并没有什么 , 国家的强盛并不是依靠一场比赛来体现的 。
盖伊?特立斯想的则是那一位把点球踢飞了的中国队员刘英 , 身负国民的期待和自己的梦想 , 却在最后一刻与胜利失之交臂 。在中国正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 , 这位25岁的女孩在一场重大比赛里面丢失了这个荣誉 , 那对于她本人来说 , 这又意味着什么 , 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
于是这位著名的采访人员作家跑到了北京 , 在中国待了5个月的时间 , 就为了见到刘英 , 并且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资料收集 。甚至还跟着足球队去了宝岛比赛 。
看完盖伊?特立斯分享的这个经历之后 , 我很震撼 , 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对我来说产生了一种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