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也没什么不好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 )


S 感知微妙刺激,即能够发现自我或环境的细微差别
这几种特征不难看出,其实是独特的人格优势,如何利用系统的训练方式和舒适的节奏把控来融合这几种特征,不至于被特征反噬,是这本书想要传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即是,独特的高敏感可以通过普通的自控训练来,帮助我们适应高强度体验世界之后的“心累”,甚至转化成正向的能量 。
这样的方法论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相信去反复的练习来了解自己 。所以书中的每个章节,都用浅显易懂的理论普及,在用作者遇到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最后提出练习的建议和方法 。在这种反复的练习中,高敏感人群会进一步认识到不同风格的敏感,书中罗列出来集中类型:情感型、想象型、智力型、精神运动型、感官型,并对不同类型进行了刺激点和临界点的分析 。
书中其实为高敏感人群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这个模式务必要简单才能让高敏感人群轻松了解自己 。这部分在人群中的比例是15%-20%,事实上我认为这个统计结果是保守的,尤其在现在高社交频次和高网络粘度的生活环境里,高敏感人群呈现了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他们可能是浮动的,是阶段性的,是环境性的 。
一旦感受真实生活的方式脱离了现场性,变成网络实时性,高敏感人群的特征是会无限放大,而且情绪的走向会更加反复无常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敏感人群对虚拟网络生活价值的不适应性 。
【玻璃心也没什么不好经典读后感有感】要知道,我们敏感,并不是我们有病,是我们独特,我们的大脑随时都准备着接受这个世界的信息,我们比其他人更勇敢,更坚韧,更加积极主动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感受能够让敏感的灵魂变得美好 。就如同作者所说,感受到了这么多,却仍在继续前行 。希望你也一样,快乐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