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诗词为题的朗诵 适合朗诵比赛的古诗词( 四 )


【古诗朗读的技巧】怎样朗诵好古诗词啊,急 诗词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 。
它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 。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
诗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朗诵的技巧也不相同 。
一、格律诗的朗诵技巧 一般意义上的格律诗,指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
“格”是格式,“律”是声律,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 。
格律诗对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 。
根据诗的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
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
五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
排律:也叫“长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长达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 言的很少 。
绝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之意 。
绝句也分五言、七言 。
五言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
1、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 。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 。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几种格式 。
“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和“阳平” 。
“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人声” 。

【以古诗词为题的朗诵 适合朗诵比赛的古诗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 。
诗歌的平仄交错,可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之和谐悦耳、音韵铿锵 。
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一联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绝句不讲究对仗,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
对仗的种类有很多种 。
押韵,指把同韵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对句”的句尾处)押韵 不止是律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也是一般诗歌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 。
总之,格律诗讲究平仄,注重对仗,注意押韵,有自己的声律美和形式美 。
2、2、格律诗的朗诵要划好语节 。
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 。
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 。
语节,相似于音乐中的节拍,每一语节中字数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数少,其疏密度就大,这就形成了语流速度的不同 。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它们都体现在语节上,而语节的存在正是格律诗的重要标志 。
不同的格律诗有不同的语节划分 。
因此,划好语节就成为朗诵格律诗的第一步 。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的划分情况 。
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 。
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
而“七言诗”则比五言诗增加一顿为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
实际上,格律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与“顿”相结合的,在顿与顿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语节 。
照此说来,我们无须再自划语节了,按照以上划分规律不是可以了吗?诚然,照此规律朗诵是可以的,它可有较强的韵律感、品味感与吟诵感,有时,还可有力地点指诗眼 。
但有时会破坏诗句中语义的完整性 。
因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些诗可以减少顿数,将五言诗改为一顿,将七言诗改为两顿 。
这样,可以使诗的末尾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更清楚 。
例:李白的《静夜思》可划分为两种: (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例:《早发白帝城》 (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