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开头的诗词 种开头诗词( 五 )


《挽辞》李煜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 。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
《忆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
花月正春风 。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 。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 。
肠断更无疑 。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 。
愁杀看花人 。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
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 。
笛在月明楼 。
《玄都观》徐氏千寻绿嶂夹流溪,登眺因知海岳低 。
瀑布迸舂青石碎,轮茵横翦翠峰齐 。
步粘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 。
莫道穹天无路到,此山便是碧云梯 。
《题天回驿》徐氏周游灵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暂得行 。
所恨风光看未足,却驱金翠入龟城 。
《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包佶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 。
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 。
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 。
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
张枣诗歌中“梅花落满了南山” 深意何在?详细一点 。
好的加分 。
应该说,诗无达诂 。
详尽地解析一首诗歌是十分困难的 。
比如说:李白的一首《乌栖曲》:吴王宫里醉西施 。
可以理解为,西施在吴王宫里被灌醉了;也可以理解为,吴王宫里西施醉生梦死;也可以解作,西施在吴王宫里喝醉了 。
诗歌的多解,使诗歌获得了弹性,也使诗歌增添了魅力 。
贺知章初读其诗,慨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诗歌的欣赏,是读者和作者一起来完成的 。
写诗需要足够的审美能力,同理欣赏诗歌也需要足够的审美能力 。
一首诗歌的欣赏,还要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背景,创作时间等有足够的了解,也许会做一二解析,舍此绝无他途 。
还别说,这可开头还算差强人意,张枣就是从传统中国古典诗歌中获得灵感 。
先说张枣 。
张枣,湖南长沙人 。
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 。
文学激情燃烧的20世纪80年代初,少年张枣顶着诗歌的风暴入川,二十诗章惊海内,以《镜中》、《何人斯》等作品一举成名,成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 。
诗人柏桦说,他20出头写出的《灯芯绒的幸福舞蹈》,就足以让他的同行胆寒 。
他精确而感性的诗艺,融合和发明中西诗意的妙手,一直风靡无数诗歌爱好者 。
张枣主张:诗歌中的场景(情景交融)、戏剧化(故事化)、语言的锤炼、一首诗微妙的底蕴以及一首诗普遍的真理性,后来他将此发展为他的“元诗”理论(参见张枣《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 。
张枣热爱着庞德等人发明的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词,他温柔的青春正沉湎于温柔的诗篇。
看了一些介绍,张枣在八十年代初开始自己的诗歌创作 。
诗人柏桦这样写道:写作已箭一般射出,成熟在刹那之间 。
这一年深秋或初冬的一个黄昏,张枣拿着两首刚写出的诗歌《镜中》、《何人斯》激切而明亮地来到我家 。
当时他对《镜中》把握不定,但对《何人斯》却很自信,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两首诗是他早期诗歌的力作并将奠定他作为一名大诗人的声誉 。
《何人斯》是对《诗经?何人斯》创造性(甚至革命性)的改写,并融入个人的当代生活与知识经验 。
他诗中特有的“人称变换技巧”,已从这两首诗开始并成为他写作技艺的胎记与指纹,之后,他对这一技巧将运用得更加娴熟 。
“你”、“我”、“他”在其诗中交替转换、推波助澜,形成一个多向度的完整布局 。
毫无疑问,张枣一定是被《何人斯》这3个字闪电般击中,因而忽然获得某种神秘的现代启示 。
在我与他的交往中,我常常见他为这个或那个汉字沉醉入迷,他甚至说要亲手称一下这个或那个(写入某首诗的)字的重量,以确定一首诗中字与字之间搭配后产生的轻重缓急之精确度 。
《何人斯》开篇4行对张枣《何人斯》的触动尤其重要,且引来一晤: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 劈头一问,那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正是张枣每时每刻都在揪心叩问并思考的问题,他的诗可说是处处都有这样的问题意识,即他终其一生都在问:我是哪一个?张枣的这首《何人斯》也是从当前一问:“究竟是什么人?”一路追踪下去,直到结尾“我就会告诉你,你是哪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