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思想政治高的古诗词 高中思想政治的尴尬( 六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幻想回到相对统一、相对安静的西周社会,以周礼为标准统一人们的言论和行动,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
他向各国统治者呼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用“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人民和处理一切人际关系 。
他向统治者建议以德治国,以刑辅之,但同时又提出以宽济猛,以猛济宽的治国思想 。
他要求人们加强道德修养,遵守中庸之道和忠恕之道 。
强调人治,主张“举贤才” 。
生于战国时期的孟轲则认为解决时局的关键是实现中国的统一,而只有“不嗜杀人”的仁人才能统一中国 。
他发挥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提出了仁政说,认为“政在得民”,并进一步发挥了西周后期的民本思想 。
他的学说被统治者视为迂阔,孟轲之后的荀况肯定儒家学说的某些方面,纠正了其不周世用的迂阔之处 。
他既主张尊君,亦提倡爱民;既提倡“隆礼”,亦主张重法,并对礼作了系统的发挥;他一方面宣传仁义道德,同时也宣传刑罚法治 。
他认为“有治人,无治法”,提倡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 。
法家代表商鞅、韩非主张富国强兵,提倡耕战;尊崇暴力,强调法治,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任法不任智,提出了“刑无等级”、“以刑止刑”的观点,否认一切伦理道德,主张用武力进行统一;要求强化社会组织,对人民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
他们还主张绝对君权,宣传独裁政治 。
以《老子》书为代表的道家,主张一切顺乎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反对一切法律制度和物质文明 。
道家要求人们谦虚退让,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 。
它赞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 。
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尚...
描写品德的古诗词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讲解】正:使端正 。
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
【出处】《礼记·中庸》【讲解】涂:同"途" 。
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出处】《论语·季氏》【讲解】患:忧虑,害怕 。
寡:少 。
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
【出处】《国语·越语上》【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 。
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讲解】摩:通"磨" 。
倜傥(ti tǎng):卓异 。
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 。
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出处】《论语·子路》【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
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 。
意谓为官者要树德,不要积怨 。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
【出处】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讲解】济:(对事情)有益 。
意思是: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
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讲解】度(duó):揣度,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