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边塞秋景的诗词 写边塞的诗词( 四 )


到了中晚唐 , 国势开始式微 , 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 , 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 , 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 , 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 “可怜无定河边骨 , 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
到了宋代 , 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 , 外侮不断 , 国难当头 , 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 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 , 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 , 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 , 不免更多一些凄凉 , 更多一些惆怅 。
时代不同 , 边塞诗的题材、 主题基本类似 , 风格也差别不大 , 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 , 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
从边塞诗中 , 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 , 诗歌的意境拓展了 , 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
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 , 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 , 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 , 如高适、岑参、李益等 , 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 , 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
比如岑参的边塞诗 , 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 , 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
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 , 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
”事情虽小 , 情意深厚 。
同时 , 我们还要体会到 , 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 , 有的豪迈旷达 , 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 ,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 , 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 , 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 , 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 , 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 , 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 , 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 , 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j , 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阙k , 铁骑绕龙城l 。
雪暗凋旗画 , 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m , 胜作一书生 。
[注释] j西京:此指长安 , 今陕西西安 。
k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 , 故称凤阙 。
l龙城:又称龙庭 , 匈奴的名城 , 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 。
m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
[解说] 杨炯(650~693?) , 华阴(今属陕西省)人 , 曾为盈川令 , 世称“杨盈川” ,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 其诗擅长五律 , 风格豪放 。
《从军行》为乐府旧题 , 大多为描写征战生活 。
此诗描写唐高宗时期青年士子向往奔赴边塞征战立功的心声 , 深刻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风貌 。
[鉴赏练习] 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答: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 。
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