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古诗词填空大全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 五 )


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 。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
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
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 。
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 。
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
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
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
_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2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狂风扫过,春光荡尽,繁花无存 。
只余下委地成泥的花瓣在尘土中残留的一脉芳痕 。
“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色的不堪,正是诗人心境的不堪 。
诗人依然沉浸在忧愁里,沉浸在迷惘中,意绪皆无,何来兴致?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了,诗人无心梳洗装点 。
何来这般?风物依稀似当年,只是万般心爱两相断 。
亲爱的丈夫离她而去了,留下她孤苦一人,流落在战乱中 。
景依旧,物依旧,人却不在了 。
多少欢快的日子,多少美好的往事,风一般的吹走了,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无边的愁苦 。
失去了生活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样子,失去了光彩,“事事休”,悲彻!痛彻!凄彻!哀彻!写尽离情 。
对景难排,牵愁惹恨,不能自已 。
一个孤立无依的女子独自承担着如此巨大的重负,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内心能过得到稍许的平复,抑郁的愁怀得到片刻的舒缓 。
听说金华双溪那里的春光尚好,景色宜人,诗人何尝不想荡舟游玩,一释心中块垒 。
然而,双溪再好,再美,诗人也只不过是动动念头而已 。
诗人心中郁结了太多太多的忧愁,太多太多的悲苦,纵有千江流水也承托不起,又岂是一只小小的船只载得动呢?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诗人的愁苦有了重量,有了质地,变得可亲,可感 。
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3 写作背景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 李清照的《武陵春》写与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235年 。
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临国破人亡的局面 。
李清 照携家眷避乱到当时一个叫金华的地方,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
李清照的词大概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局面,前者主要写她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闺情之作抒发的是一种渴望丈夫回来的感情,后者主要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