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诗词 长征诗词

大渡河诗词 长征诗词

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诗词(七律)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巨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一九三五年十月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 , 快马加鞭未下鞍 。
惊回首 , 离天三尺三 。
山 , 倒海翻江卷巨澜 。
奔腾急 , 万马战犹酣 。
山 , 刺破青天愕未残 。
天欲堕 , 赖以拄其间 。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 长空雁叫霜晨月 。
霜晨月 , 马蹄声碎 , 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 , 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头越 , 苍山如海 , 残阳如血 。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 望断南飞雁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屈指行程二万 。
六盘山上高峰 , 红旗漫卷西风 。
今日长缨在手 , 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七律 长征》诗词赏析七律·长征诗人:毛泽东 朝代:近代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注释】(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 , 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 , 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 , 形容山无数 , 水无数 , 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
(5)磅礴:气势雄伟 , 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
(6)金沙:指金沙江 , 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
(8)大渡:指大渡河 。
(9)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 , 也就是整个红军 。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
(11)五岭:大庾岭 , 骑田岭 , 都庞岭 , 萌渚岭 , 越城岭 , 或称南岭 , 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 , 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 , 海拔四千米左右 。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 , 溅起阵阵雾水 , 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
【译文】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
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 ,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小泥丸一般 。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
【赏析】“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一联是写山 , 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 , 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 , 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 , 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 , 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 , 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 , 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 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 , 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
从艺术手法上说 , 这是夸张和对比 。
写山是明线 , 写红军是暗线 , 动静结合 , 明暗结合 , 反衬对比 , 十分巧妙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一联是写水 , 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